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诗经》里的大豆
陪伴中华文明数千年
如今,大豆粮、油、饲兼用
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日常
可这份熟悉背后藏着隐忧
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
每10斤里有8斤来自国外
同时,我国耕地资源有限
如果要扩种大豆
就得和主粮作物“争地”
这时,15亿亩盐碱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片曾被视作“不毛之地”的土地
若能种出大豆
就能变成“希望之地”
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大健
带着团队扎进田间
他们收集起1000余份大豆种质资源
建起黄淮海区域核心种质库
最终找到36份耐盐碱材料、21份高产材料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
“山豆2号”“山豆3号”等新品系诞生
集高产、高油、耐盐碱于一身
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
远超平均水平
张大健表示
未来,他们会继续破译育种“密码”
让“山豆”系列扎根盐碱地
他相信,曾经的盐碱地
会变成绿油油的豆田
大豆也会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豆”
在乡村振兴中结出累累硕果
出品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策划统筹
宋雅娟、武玥彤
导演
李欣哲
演讲指导
林佳欣
审核专家
张大健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别鸣谢
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