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样用空调,清凉不伤身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这样用空调,清凉不伤身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7-25 10:03

  7月22日,进入大暑节气。炎炎夏日,暑气蒸腾,空调成了人们避暑的“神器”。如何既享受这份清凉,又避免使用空调带来的健康隐患?

  空调温度调几许?过高过低均不宜

  “从中医理论出发,并不提倡长期使用空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杨宇飞解释,夏季人体毛孔开放、阳气向外发散,呈现“外层活跃、内里偏虚”的状态。此时空调冷气易使寒邪侵入,可能阻碍阳气的正常发散,但结合现代生活实际,高温天气下合理使用空调并无不可。

  “一般来说,夏季室内公共场所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摄氏度,这个数值综合了人体健康、舒适度和节能等多重因素,家庭也可以参考使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龚晓杰解释,人体是恒温动物,即使安静坐着,内脏运作也会产生热量,需要通过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如果空调温度过低,身体就会启动自我保护反应——血管收缩、肌肉紧绷,可能引发身体不适;若温度过高,又会影响散热,导致闷热难耐、出汗不止。综合来看,24摄氏度至28摄氏度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且能根据人群灵活调整:青壮年群体代谢旺盛、怕热,可调至24摄氏度至26摄氏度;老年人代谢率低、活动相对少,对冷刺激敏感,27摄氏度至28摄氏度更舒适;不同年龄的儿童体温调节能力有差异,要多留意体温和出汗情况,适当调整。总之,保持“微凉无汗”的状态是最佳的。

  睡眠时的温度设置也有学问。“人睡着后,活动减少,代谢率下降,产热减少,室内温度不宜过低。”龚晓杰说,此时温度可以比白天高1摄氏度至2摄氏度,比如白天26摄氏度,夜间可调至27摄氏度至28摄氏度,既能保持清凉,又不会因寒冷干扰深睡眠,尤其要避免空调直吹头部或身体。

  空调病从何而起?密闭环境致病机

  烈日当空,许多人一踏入室内便急着把空调温度调低,只想尽快感受清凉。这样做妥当吗?

  “如果室内外温差太大,身体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血管频繁收缩扩张,人很容易不舒服。虽然没有绝对的‘安全温差’,但控制在10摄氏度以内会更加稳妥。”龚晓杰举例说,室外38摄氏度时,室内可设置26至28摄氏度,温差控制在10摄氏度以内,身体能更好地适应。

  除了调整温度,湿度也是影响体感的关键因素。“在相同的设定温度下,适当降低湿度,体感会更清爽。”龚晓杰介绍,人体比较舒适的湿度在40%至60%,这和春秋季自然状态下的体感接近,夏季湿度过高(高于60%)时,人会感觉黏腻闷热,影响排汗、容易中暑,还可能滋生霉菌、螨虫。空调降温的同时会降低室内湿度,湿度过低(低于40%),空气会变得干燥,导致身体水分流失加快,呼吸道黏膜容易变得干燥受损,降低其防御功能,可能出现嗓子干、鼻子痒甚至流鼻血等现象,还会让人更易感冒。

  杨宇飞介绍,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是高温下剧烈活动导致的中暑,主要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全身乏力,伴有明显口渴和大量出汗;而阴暑是过度贪凉导致寒湿邪气内侵,损伤人体阳气,引发气机紊乱,其症状包括头痛无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长期对着空调吹,容易诱发阴暑。例如,有人吹整夜空调后,晨起出现咽痛、口渴,就是典型的“寒包火”症状,即寒邪阻滞于体表,内热无法发散。

  “中医养生主张夏季应顺应节气特点,让阳气自然发散,适当出汗,不建议长期使用空调。”杨宇飞表示,但若遇持续高温天气,中暑风险较高,或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等散热功能较弱的人群,还是要合理使用空调。

  此外,龚晓杰提醒,无论是空调还是加湿器等电器,都需要定期清洗滤网,必要时请专业人员进行深度清洁,以减少健康隐患。

  长期关窗开空调,房间里的空气会越来越浑浊,这是“空调病”的重要诱因。“其实,医学上并没有‘空调病’这种说法,这是人们对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引发不适的统称。长期处在这种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和病菌会越积越多,可能让人头晕、胸闷、没力气。”龚晓杰建议,每天至少开窗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钟,既能换进新鲜空气,又不会让室温大幅波动。

  高温天气下,冰镇西瓜、冰淇淋等冷饮冷食很受欢迎。一口咬下去,冰爽清甜,瞬间驱散燥热。然而,不少人认为“贪凉易腹泻”“常喝冰水伤胃”,这类观点有道理吗?

  “这类观点在中西医理论中都能找到支持。”杨宇飞说,夏季气温高,胃肠道致病菌繁殖活跃,本身就是消化道疾病高发期。从中医角度看,夏季人体阳气向外发散,脾胃阳气相对偏弱,如同“内里火力不足”,此时若大量摄入寒凉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就像给“小火炉”浇冷水,容易引发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

  “不过,在空调房内消暑并非完全不能接触凉食,关键在于选择天然食材并控制摄入量。”杨宇飞介绍,北方的绿豆汤、南方的凉茶,本身就有清热解暑的功效;西瓜、黄瓜等应季瓜果在常温下食用,既能补水,又不会给脾胃添负担。相比之下,冰棍、雪糕这类人工冷冻食品,寒气更重、糖分也高,在空调房里应尽量少吃。

  除了饮食调理,中医还有不少简单实用的避暑方法,尤其适合空调环境。杨宇飞介绍,例如代茶饮,可适量选用西洋参、麦冬、藿香、薏米等冲泡饮用。此外,香囊或香包也是不错的选择,用藿香、香薷、苏叶、苍术等芳香药材制作的香囊,可随身携带或放在空调房内。

  特殊人群用空调?细节之处多留意

  特殊人群在空调环境中更为敏感,使用时需格外用心。龚晓杰提醒,不同人群的身体状态和调节能力有差异,空调使用需针对性调整:

  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极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夏季使用空调时,别给孩子穿长袖、盖厚被,穿轻薄衣物即可,温度建议保持在26摄氏度至28摄氏度,同时要避免冷风直接吹到孩子身上。

  对于孕产妇来说,她们代谢率高、产热多,往往更怕热,不必排斥空调,将温度调至26摄氏度至28摄氏度,孕产妇会更舒适。“夏天高温高湿,单靠风扇很难有效降温,合理使用空调反而能避免过热带来的不适,更为安全。”龚晓杰说。

  再看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的老人,要特别注意药物可能干扰体温调节功能——比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影响机体排汗能力,增加中暑风险。因此,更不应该拒绝使用空调。如果有低温诱发关节疼痛的担忧,可以戴护膝或局部遮盖。

  慢性病患者使用空调时也有讲究: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对于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要避免温度过低,以防诱发打喷嚏、鼻塞、喘息等症状;某些皮肤病或严重烧伤患者,由于汗腺受损、散热能力较差,需要适当降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对冷热刺激往往不敏感或反馈不及时,家人要多留意其状态,避免因缺水或环境过热而出现中暑。(朱彩霞)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韩国

  •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10月29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2025-10-30 10:15
绿氨作为绿氢核心载体与低碳原料,正成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
2025-10-30 10:12
记者10月29日从水利部获悉,由水利部制定的国家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含)河流》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
2025-10-30 10:06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建成66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200余处省级示范煤矿,拥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50%,1.6万余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2025-10-30 10:04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10-30 10:00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举行。
2025-10-29 10:12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的工业化生产。
2025-10-29 09:36
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规模就增长了2.66亿人。
2025-10-29 09:35
当掌勺者从有体温的师傅变成由代码驱动的机器,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也面临着新情况。
2025-10-29 09:35
今年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油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新阶段。
2025-10-29 09:33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时刻,总觉得口干舌燥,害怕会频繁起夜,但又忍不住想大口喝水。每当此时,一些人不免会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2025-10-29 09:32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
2025-10-29 09:31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款名为“交通安全副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能够精准预测交通事故风险。
2025-10-27 10: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