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我国正处于 “七下八上” 防汛关键期,极端强降水、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风险凸显。为扎实做好暴雨洪涝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8月9日,科普中国官方平台举办主题为“科学避险共护平安” 防灾减灾网络直播活动。
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潘昕浓、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激流水域救援培训总教官周亚辉、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应急科普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张英,分别从气象知识、水域救援实战技能、安全文化三个维度,为公众带来系统全面的防汛减灾知识。
科学认识及应对极端强降水,读懂预警信号与云图
潘昕浓以《科学认识及应对极端强降水》为题,从大气成分、分层特征切入,深度剖析了极端强降水的形成逻辑。她介绍,大气中包含干空气、固体杂质和水三大物质,其中水(气态、固态、液态)和固体杂质是降水的必要条件。
潘昕浓表示,极端降水的形成需满足三大要素,即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和较长的持续时间。以2023年7月底京津冀地区的极端强降水为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与台风减弱后形成的热低压共同输送暖湿水汽,加之冷空气的影响,同时叠加京津冀山区的地形抬升作用,且天气系统停滞、形成“列车效应”,导致此次降水持续且集中。
针对天气预报的复杂性,潘昕浓强调:“大气运动受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我们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仍有待提升。大气的混沌特征也增加了预报难度。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根据IPCC第六次科学评估报告,气温每升高1度,大气饱和水汽压增加6%~7%,极端降水强度也会相应增加,这也显著提升了天气预报难度。因此,公众需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 她还详细解读了暴雨蓝、黄、橙、红四级预警的触发标准以及对应的防御指南。
此外,潘昕浓还带观众认识了雨量图和雷达回波图:雨量图中,颜色越深表示雨量越大,需注意每次降水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均匀性;雷达回波图中,一般而言,绿色代表有降雨出现,通常为小雨;黄色一般对应中等强度降雨;红色可能伴随短时强降水,可能还伴有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紫色对应的降水强度最大,而且通常伴有雷电大风或冰雹等剧烈的强对流天气。
潘昕浓特别提醒,在强降水结束后1~2周内,山区仍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需格外警惕。
水灾自救互救实战指南,从准备到逃生全流程拆解
周亚辉以《水灾的应对及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为题,聚焦水灾中的生存技能,强调“灾前准备是避险的第一道防线”。他建议,公众需提前勘察周边环境,明确地势高低、河道位置、山谷走向,确认应急避难场所和转移路线。“河流转弯处和平坦区域风险极高。北京密云冯家峪镇因处于河流转弯处且地势平坦,在今年7月底的水灾中就受灾严重。”周亚辉说。
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周亚辉为大家列出清单:食物和水至少储备1-2周的用量,必备药品不可少;充电宝、手电筒保障电力和照明,有条件可备卫星电话或带北斗功能的手机;救生衣、绳索、梯子等救援装备能提升逃生概率,雨衣、保暖衣物也需提前准备。
针对城市内涝的危险因素,周亚辉重点指出马路急流和井盖陷阱是“隐形杀手”。他建议公众在涉水时需用长杆探路,沿建筑物边缘行走,远离广告牌、路灯等可能漏电的设施。当车辆面临积水时,他强调水深超车轮一半就有熄火可能。若车辆熄火,需立即解锁车窗、打开天窗逃生,切勿等待救援。车内可以配备专业破窗器。“汽车的玻璃都是钢化玻璃,无法用高跟鞋、金属杯等砸开。”
对于山洪中的逃生技巧,周亚辉演示了三种泳姿:爬泳适合短距离冲刺,仰泳体力消耗小,保护式漂流则适用于水流湍急、障碍物多的场景。向岸边游时,应尽量保持与水流方向成45度角,借助水流推力更省力。他还介绍了抛绳救援法:“使用20米左右的漂浮绳,将绳头固定在抛绳包内,扔给被困者后,可借助水流将其‘摆’上岸,拉绳时切勿缠绕手腕,避免被拖拽入水。”
从安全文化到家庭避险,构建全链条防御体系
张英以《筑牢汛期安全防线:从安全文化到家庭避险的实战指南》为题,从安全文化视角出发,提出“与灾害风险共处”的核心理念。他解释:“灾害的定义需满足致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三个要素,无人区的自然现象不算灾害。但人类无法阻止灾害发生,只能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减轻风险。”
张英以“曲突徙薪”的典故为例,指出当前人们存在“重救灾、轻预防”的普遍问题。在应急科普方面,他强调公民的防灾素养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汶川地震后,公众学习意愿显著提升,但技能仍显欠缺。比如多数人不会使用灭火器,家庭缺乏应急预案。
针对家庭避险,张英建议编制应急预案,绘制防灾地图,标注家庭附近环境历史最高水位和逃生路线;储备DIY应急包,包含压缩饼干、矿泉水、手电筒、求生哨等;开展家庭逃生演练,约定紧急集合点。汛期需关注预警信息,尽量不前往山区、河道附近;暴雨天穿运动鞋而非拖鞋或长筒靴,避免触电和皮肤感染。
张英还提及灾后应对:“洪水过后,需消毒饮用水,避免食用被浸泡的食物,防范红眼病等传染病。自救互救是关键。” 诸多案例显示,90% 的获救人员依靠自救互救,如铲车司机救援、小区居民用沙袋挡水等都是成功范例。
此次防灾减灾直播通过系统讲解、案例分析和技能演示,为公众提供了从预警解读到实战逃生的全链条知识。正如三位专家所言,筑牢安全防线,需要每个人成为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以知识和准备应对汛期挑战。
记者:肖春芳 程丽华(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