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你是否在恐龙展中惊叹过霸王龙的威猛?又是否好奇过恐龙化石背后藏着的生态密码?
上海科技馆馆长、研究员倪闽景指出,恐龙的兴衰蕴藏着生命与环境互动的“深层规律”。从鱼演化成恐龙,再到恐龙演化成鸟,恐龙时代的生态故事,能帮我们读懂生命与环境的共生法则。

【内容要点总结】
一、化石里的大陆漂移:盘古大陆的生态印记
(一)禄丰盘古盗龙的“路桥密码”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的不起眼角落,体长2米的禄丰盘古龙藏着大陆漂移的秘密。这种曾仅在北美发现的腔骨类恐龙,2007年在中国被发现,证实了早侏罗纪时期北美与中国的禄丰曾通过“盘古大陆”相连。二叠纪末大陆聚合引发大灭绝,96%的物种消失;三叠纪后南美洲和非洲分裂,欧洲和北美洲分裂,大西洋形成,塑造了恐龙演化的地理舞台。
(二)板块运动中的生存舞台
侏罗纪时期,青藏高原尚未隆起,中国大部分地区仍被海洋覆盖,而恐龙已是地球霸主。中生代时期大陆分裂,天崩地裂。正是这样的板块运动,为不同恐龙提供了多样栖息地,也让化石成为记录地球变迁的“生态档案”。
二、化石层里的生态瞬间:凝固的生存博弈
(一)“恐龙三明治”的沼泽故事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化石层藏着惊险一幕:“马门溪龙”的脚印坑里,下方是陷入泥潭的“难逃泥潭龙”,上方是捕食未果的“五彩冠龙”,形成“恐龙三明治”。1.59亿年前这里是滨海沼泽,恐龙的生存博弈被这块化石永久定格下来,揭示了当时食物链与环境的密切关联。
(二)超级沙尘暴的生命快照
内蒙古临河发现的两具“安氏原角龙”化石,抬头望天的恐惧姿态震撼人心,这是超级沙尘暴瞬间掩埋的结果。同期的“精美临河盗龙”化石也保存完好,成为生态突变的“活证据”。这种短时间灾难记录,让我们窥见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三、协同进化的生态智慧:生命与环境的双向塑造
(一)第一朵花与恐龙的不解之缘
“辽宁古果”化石是地球上第一朵花,此前植物多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而辽宁古果开启了“被子植物”时代。虽然它与恐龙的具体关联尚未明确,但恐龙无疑见证了这朵标志性鲜花的绽放。
植物与动物的协同进化由此开启——植物提供食物,动物帮助传播种子,由此构成生态循环。
(二)猎手与猎物的共同演化
恐龙时代的捕食者与猎物间上演着精彩的“生存军备竞赛”——永川龙与马门溪龙、霸王龙与波塞东龙、鲨齿龙与阿根廷龙等组合,均呈现体型同步增长的演化特征。
另外,谭氏临河猎龙通过分散产蛋降低风险,单指临河爪龙则演化出独特取食方式。这些化石证据生动诠释了生命在自然选择中,为适应环境而发展出的多样生存策略与演化智慧。
四、灭绝启示:生态系统的脆弱警钟
恐龙蛋化石藏着灭绝前兆:白垩纪晚期恐龙蛋壳异常增厚至4-5毫米,幼龙难以破壳导致种群持续衰退。66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虽然是最后一击,但化石证据显示,当时生态系统已因长期失衡早已岌岌可危。
带毛的“中华龙鸟”化石暗示了恐龙从冷血动物向温血动物演化的适应性尝试,却仍未逃过灭绝命运,这些都警示着生态环境剧变对顶级物种的致命影响。
【专家简介】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科学与技术》主编和牛津《自然》教材主编,《上海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副主编。
制作:林佳欣、李鑫怡(实习)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详细信息,可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回放。
点击回看科普中国直播|第八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http://h5.live.gmw.cn/cloud/h5/1755077604260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