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首页> 光明科普> 视频 > 正文

【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来源:光明网2025-09-22 10:58

一粒沙子大小的物质

能让一座城市亮起灯火

一个看不见的原子核分裂

能推动重达几百吨的发电机转动

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

但每天都在中国的核电站里真实上演

在中国,大约每20度电中

就有1度来自核能

【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当核电站不再只是发电

而是开始给工厂“送汽”时

会发生什么?

这颗“能量心脏”

如何实现跨界突破?

【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传统火电厂靠烧煤产热

水电站借水流发电

而核电站的核心

是让铀235原子核“裂变起舞”——

一个中子撞击铀核

使其分裂并释放能量与新中子

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

形成持续的能量爆发

【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一公斤铀235完全裂变

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

单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

一年仅需25吨铀235

抵得上一座火电厂燃烧300万吨标准煤的发电量

更重要的是

它不受风雨、昼夜影

能稳定输出清洁能源

打破传统能源的诸多局限

【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核电站的能量转换

像一场精密的“接力赛”

第一棒,核裂变产生热量

加热一回路冷却剂

第二棒,冷却剂将热量传递给二回路的水

使其变成高温高压蒸汽

第三棒,蒸汽推动汽轮机叶片高速旋转

第四棒,汽轮机带动发电机

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入电网

【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从微观原子核的裂变

到插座里的电流

每一步都经过严格把控

但传统核电站里

推动汽轮机后的高温蒸汽会被冷却循环

这些“闲置能量”,让科学家有了新想法

工业生产离不开蒸汽

需要大量高温高压蒸汽驱动生产

如果能把核电站的蒸汽“借”给工厂

岂不是双赢

这个想法

催生了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和气一号”

【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和气一号”的落地

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契合

天时,是全社会减碳共识

推动工业清洁转型

地利,是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与

20多公里外的连云港石化基地“隔空相望”

前者有富余蒸汽

后者有巨大能源需求

人和,是各方通力合作

攻克技术难关

让想法照进现实

【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项目推进中,三大挑战被逐一破解

安全关:如何确保蒸汽无放射性?

江苏核电设置“四道屏障”

燃料芯块、锆合金包壳、一回路压力边界层层防护

还在二回路蒸汽外增设换热器

像“热水袋暖手”一样只传热量不传物质

同时配备放射性监测和5秒快关阀

彻底阻断安全风险

【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距离关:23公里输送如何保温度?

团队研发七层管道保温设计

最终实现每公里温度损耗小于1℃

远超传统3-5℃的温度损耗

让248℃的高温蒸汽稳稳抵达石化园区

【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水质关:如何把海水变高纯度蒸汽水?

田湾核电紧邻黄海

却要将含大量钙、镁离子的海水

变成能承受248℃高温、1.8兆帕高压的除盐水

打造江苏省最大海水淡化项目

通过“四级净化”

预处理“洗澡” 滤除泥沙海藻

超滤“敷面膜” 去除胶体细菌

反渗透“脱盐手术” 用60个大气压的压力

让水分子透过特殊滤网

最后离子交换深度净化

得到纯度99.99%的除盐水

比日常纯净水纯100倍以上

【智造未来】核力造汽 能量跨界——“和气一号”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

“和气一号”的价值

远不止供汽

它打开了核能综合利用的大门

核能不仅能发电

还能与石化、矿山、冶炼等行业“牵手合作”

它用23公里的管道

连接起核电站与化工厂

更串联起传统能源与清洁未来

从原子核的微小裂变

到推动工业变革的巨大能量

“和气一号”

正书写着中国清洁能源的新篇章

 

  《智造未来》系列科普视频每集聚焦一项近年来我国进行科研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专家访谈、实地拍摄、动画演绎等多种形式,结合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以技术的演进路线为主轴,通俗阐释其对产业变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呈现一堂永不落幕的“科学公开课”,吸引更多年轻人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出品|中国科学技术馆

摄制|光明网

特别鸣谢|中核(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江苏核电有限公司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世界制造业大会看机器人大显身手

  • 高粱红了 “丰”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