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月·大家谈|把科研做深,把科普做活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科普月·大家谈|把科研做深,把科普做活

来源:光明网2025-09-28 09:17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email protected]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崔原豪(北京邮电大学副研究员,《流浪地球》《智能时代》等影视作品科学顾问)

  今年的科普月格外有意义。法律的修订不仅是制度层面的更新,更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科普已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与科普的融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科普并不是科研之外的附属,而是能够真正加速科研发展的关键力量。回望这些年的实践,我在实验室和公众讲台之间的往返,也正是科研与科普相互促进的缩影。

  从“象牙塔”到“百姓家”:科普让科研更有生命力

  在读博士的那几年,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之中。实验室的长夜、推演的公式、反复修改的论文,那时我觉得科研是与同行的对话,与社会公众并没有太大关系。直到一次青年科学沙龙上,我被问到“5G到底和4G有什么不一样?”我顺口答了“毫米波”“超密集组网”“切片”等专业名词,结果台下听众一脸疑惑。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如果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公众能理解的语言,它的价值就会被大大削弱。

  于是,我尝试在互联网平台撰写科普文章。最开始时,我常常被读者留言提醒“还是看不懂”。为了让大家真正理解,我必须反复打磨,把抽象概念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比如解释“人工智能大模型”,我会比喻成“万能翻译官”;讲“网络安全”,我会比作“每家门口的锁”。

  更意外的是,公众的提问常常给我科研灵感。一次我写到“低空无线网络的通信中断问题”,有读者留言:“无人机到底未来会使用什么通信网络?”这个问题让我一时语塞,只能去查资料、做调研。结果,这次追问直接催生了我团队关于动目标可预测波束赋形的研究,并在后期收获了IEEE 国际通信大会(ICC)最佳论文奖。如果没有那次互动,我或许不会在科研中开拓出这一新的方向。可以说,科普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科研中容易被忽略的现实关切。

  这些经历让我越来越清楚:科普不是科研的负担,而是一种“反向训练”。它逼迫我把复杂问题拆解得更简单、更有逻辑。正因如此,我在学术报告和论文写作中的表达能力也大幅提升。

  科研与科普,正在彼此滋养。

  当科学遇见故事:科研与顾问工作的双重收获

  科普的积累,还让我有机会走上更广阔的舞台。2022 年,我受邀参与电影《流浪地球2》的制作,负责未来网络和人工智能相关的世界观设定。科研人员习惯用公式和数据说话,而影视创作需要的是能触动观众的故事。为了让技术不显得冰冷,我尝试把“算法模型”转化为角色的抉择,把“网络架构”转化为未来社会的运转逻辑。这种跨界沟通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训练。

  影片上映后,“数字生命”“人工智能边界”等话题引发公众热议。许多人第一次主动去搜索相关科学资料,甚至在网络平台上展开长时间讨论。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科研一旦通过科普或科影的方式呈现,就能真正走进公众的生活。

  类似的经历还有担任纪录片《智能时代》的学术指导。当时我主要负责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纪录片播出后,有一位高中生留言说:“看了节目,我第一次觉得人工智能不是虚幻的,而是和我的未来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反馈让我十分感动。科研的意义,不只是留在实验室里,也要在公众心中留下火花。

  从科普写作到影视顾问,我不断体会到,科研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成果和奖励上,更体现在它是否能够引发社会讨论,激发公众兴趣,推动未来的创新。

  共同的时代潮声:科研与科普的媒介变革

  全国科普月的活动正在呈现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短视频、直播、沉浸式展览、科学脱口秀……这些新形式正在重塑科普的传播格局。相比十年前主要依赖杂志和课堂的时代,如今的科普传播更快、更广,也更具互动性。

  我对此感触尤深。4年前,我有幸与同事们一起创办了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助理,负责统筹整体工作。那时我们就敏锐地意识到,科普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讲座和书籍,而需要充分利用线上媒介和社交平台。于是,我们陆续推出了“CCF 科普推荐书目”“CCF 科普教育基地”“CCF-知乎科盐面对面”等系列品牌活动,还主办了“CCF 科普视频大赛”。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和公众参与,更在抖音、知乎等新兴平台上频频登上热榜,实现了数亿次的传播。

  事实上,新时代的科普,已经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通过数字媒介和互动平台形成的社会化协作。科研人、教育者、公众、媒体共同参与,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科普生态。事实上,科研本身也在经历类似的演化。过去,科研成果的传播高度依赖国际出版商和高门槛期刊,而如今开放获取(Open Access)、预印本(Preprint)、个人学术账号正让科研成果更快、更广地进入学界和公众视野。

  可以说,科研与科普正在同频共振,都在经历从“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的趋势。知识传播不再只是少数专家的独白,而是更多主体的共鸣。对于青年科研人员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既要保持科研的深度,也要学会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展开对话,让科研与科普真正形成合力。

  结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的背景下,全国科普月不仅是面向公众的科学节日,更是提醒科研工作者的一次契机:科研与科普要相互支撑,共同发力。

  我的切身体会是,科普能让科研更加清晰,能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现实,甚至能引导我们开拓新的研究方向;而科研则为科普提供坚实的内容和前沿的养分,让公众感受到科学的真实与力量。

  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我们恰恰处在科研与科普融合的关键节点。我们有责任把科研做深,把科普做活,在“深海的探索”和“社会的远航”之间找到平衡。让科研成果不仅写进论文,也能走进课堂、荧幕与公众心中;让科普不仅传播知识,也能激发社会创新的活力。

  今年是修订后的《科普法》实施后的第一个科普月,也是青年科研人迎接新使命的起点。我愿与更多同行一道,把科普作为科研的加速器,把科研作为科普的源头活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巾帼共绘新时代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