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在北京做科普 | 寻迹亿万年:从“恐龙迷”到青年学者的跨界与坚守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我在北京做科普 | 寻迹亿万年:从“恐龙迷”到青年学者的跨界与坚守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5-09-30 10:45

  在古生物学这个常被贴上“冷门”标签的领域,邢立达始终带着一股“热劲”——他既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副教授,在科研一线破解恐龙演化的奥秘;也是深耕科普20余年的“恐龙代言人”,从中学时创办国内首个恐龙主题网站,到如今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方式连接百万观众,他让沉睡亿万年的化石,成为普通人能读懂的“生命密码”。我们对话邢立达,听他讲述从“恐龙迷”到科研人、科普人的探索之路,以及他对古生物科普的坚守与思考。

我在北京做科普 | 寻迹亿万年:从“恐龙迷”到青年学者的跨界与坚守

  痴迷启蒙:从网络拓荒到专业回归之路

  邢立达与恐龙的结缘早在他记忆的起点。“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恐龙,大概是在三四岁的时候。”他回忆道。然而,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恐龙科普资源异常匮乏,仅有的寥寥几本书籍和零星海外产品,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生长在海边小城,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更是受限。

  转机出现在中学时代,互联网的兴起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通过电脑,他得以接触大量港台繁体中文网站和海外英文资源,极大地拓展了视野。

  高中时期,邢立达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恐龙主题网站“恐龙网”。这个网站不仅承载着他个人的热情,更成为国内外恐龙爱好者和专家交流的平台。

  “在做网站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恐龙爱好者的帮助。很多人在海外给我寄一些恐龙的书籍等等,还有很多人帮我们画图,”邢立达说。这个网站拉近了他与专业领域专家的距离,也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一个更大的爱好者群体贡献价值。

我在北京做科普 | 寻迹亿万年:从“恐龙迷”到青年学者的跨界与坚守

  尽管网站在业界引起了关注,但邢立达的求学之路却一度偏离了理想轨道。当时学校老师们大多认为研究恐龙是考古学家的工作,也就是和历史相关。

  高中文理分班时选择了文科的他,真正了解到古生物学科时,已经来不及换成理科,于是在高考后邢立达进入金融专业。研究生阶段,他终于得以重返古生物学领域,并远赴加拿大和北京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最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找到了如今的岗位

  这段曲折的求学经历,非但没有磨灭他的热情,反而让他对古生物学的热爱更加深沉,也让他更加珍惜利用科普工作来弥补资源不足,让更多人走近恐龙。

  科普使命:在专业与通俗之间寻求平衡

  如果说创办网站是出于分享知识、链接同好的初衷,那么邢立达近二十年的科普之路,则逐渐升华为由使命感驱动的长期实践。

  对他而言,科普不仅是分享知识,更是科普人专业内外的双重角色赋予的独特优势。“写论文完稿之后,准备投稿时,其实就已经想着怎么去更好地传播我们这个文章”,这样将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为科普工作带来了鲜活而可靠的素材支撑。

我在北京做科普 | 寻迹亿万年:从“恐龙迷”到青年学者的跨界与坚守

  然而,科普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最核心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内容的专业性、严谨性”与“传播的吸引力和话题性”。娱乐固然能吸引眼球,但可能牺牲科学深度;过度专业深奥则可能隔断了与大众的连接。邢立达坦言,找到这个平衡点是科普人普遍面临的难题。

  “恐龙天生是科普最佳的材料”,他承认恐龙自带话题的优势,但也指出在众多科普账号中脱颖而出,避免陷入科普“什么恐龙最厉害”“什么恐龙最大”的浅层比拼,而保持专业优势的同时又能让大众易于理解,始终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激励与展望:大众参与赋能的古生物"新生"

  在繁重的科研与科普工作中,最让邢立达感到欣慰和富有价值的,莫过于来自读者的积极反馈和互动实践带来的激励。

  他分享了难忘的故事:一位5岁小朋友通过他的科普课,不仅在国庆期间帮助家人辨认出四川老家的山鸡脚印可能是兽脚类恐龙足迹,更促成了一次科学发现和论文发表,让这个小朋友成为当地孩子心中的“小英雄”。

  “从5岁到十几岁的的孩子再到大人,每年都有人通过我们的科普课程学习到一些知识,并且实践成功了,找到了一些新的发现。”这些来自公众,特别是下一代的认可与成果,不断印证并强化着科普工作的意义和方向。

我在北京做科普 | 寻迹亿万年:从“恐龙迷”到青年学者的跨界与坚守

  研究古生物,也深刻地改变了邢立达对生命和时间的理解。在地质时间尺度下,人类在生命演化史中显得极其渺小,但正是这短暂的时光里,人类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研究恐龙的话会感觉到这是现在的霸主跟以前的霸主的对话交流。”恐龙作为曾经的地球霸主,其兴衰演化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古生物的研究,不仅是与过去的对话,更是对生命韧性与演化逻辑的深刻洞察。

  站在古生物学与科普的前沿,邢立达用他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揭示着史前生命的奥秘,更以科普为桥梁,连接起科学与公众。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持久的热情、拥抱变化、勇于平衡困难,是推动一个领域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仍在路上,带着对恐龙世界的无限好奇,以及对科学传播的深切责任感,继续他的探寻与分享之旅。(谷沛遥、芦子宇)

[ 责编:孙云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韩国

  •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
2025-10-30 13:03
记者10月29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2025-10-30 10:15
绿氨作为绿氢核心载体与低碳原料,正成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
2025-10-30 10:12
记者10月29日从水利部获悉,由水利部制定的国家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含)河流》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
2025-10-30 10:06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建成66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200余处省级示范煤矿,拥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50%,1.6万余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2025-10-30 10:04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10-30 10:00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举行。
2025-10-29 10:12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的工业化生产。
2025-10-29 09:36
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规模就增长了2.66亿人。
2025-10-29 09:35
当掌勺者从有体温的师傅变成由代码驱动的机器,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也面临着新情况。
2025-10-29 09:35
今年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油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新阶段。
2025-10-29 09:33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时刻,总觉得口干舌燥,害怕会频繁起夜,但又忍不住想大口喝水。每当此时,一些人不免会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2025-10-29 09:32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
2025-10-29 09:31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