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青少年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群体,更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科技馆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应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校’。”近日,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郭哲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提出“知识—方法—文化”三阶人才培养模型,并结合对科技向善的思考及泛在科学教育网络构想,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大学校”之核:突破空间限制,深解科学本质
科技馆的核心功能是什么?郭哲认为,首先要打破“设施导向”的认知误区。科技馆的“大”并非体现在楼宇的宏伟或展品的丰富,而在于对科学本质的解读深度与传播广度。
“博物馆是一个‘大学校’,我们除了承担功能,更重要的是把‘围墙’打开。”倡导“没有围墙的大学校”,本质是让科学教育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既可以是科技馆内的沉浸式体验,也可以是社区里的小型科学角,甚至是互联网上的优质科普内容。“这种‘大’,关键在于对科学的讲述能否触达更深层次的规律,能否让青少年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而不是停留在看新鲜、记结论的层面。”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科技馆要成为“科学思维的引路人”。“我们做硬核科普时,不仅要介绍它的功能,还要引导孩子思考‘它解决了什么问题’‘研发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未来可能带来哪些影响’——这才是科学讲述的‘纵深’所在。”郭哲说。
“大学校”之育:聚焦问题能力,强化跨界协同
在“三阶培养模型”中,知识建构是底层基础,科学方法训练是中间核心,而跨界思维则是方法层面的关键突破点。郭哲认为,要让青少年具备原创能力,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在不同知识领域间建立独有的联系。
知识建构是基础,但要在科研或科学发现中多做贡献,需要扎实的科学方法训练。而科学方法的核心是跨界整合的能力,并非简单叠加学科知识,而是让大脑在看似无关的知识点间建立专属联系。“就像脑神经发育一样,联系越丰富、网络越密集,将来智慧涌现的可能性、创造性思维涌现的几率就越大。”
同时,他强调协同精神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甘心当配角与当好主角同样关键”。郭哲举例,科技馆会设计真实科研场景的体验活动,让孩子理解“自己的短板需要伙伴补,伙伴的长处能帮团队赢”,这种认知会内化为他们的心灵印记,日后从事科研或其他工作时,会像种子一样发芽。
模型最高层是文化层面的科技伦理与价值观引领。郭哲认为,科技是双刃剑,科技向善需从青少年科学教育抓起,它不是口号,而是科技发展的基础逻辑,要融入教育全过程。科技向善的核心是“爱与智慧”,这与“德智体美劳”中的“德”一脉相承。
“德智体美劳不是割裂的,‘德’的层面就包括这些文化和精神元素。”郭哲强调,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即便掌握了知识和方法,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原创探索。
“大学校”之建:联动社会力量,构建泛在网络
如何落地“三阶培养”?郭哲提出“馆校协同”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路径。科技馆与学校是互补关系,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构建泛在的科学教育网络。通过“馆校结合”,学校负责知识建构的基础,科技馆负责科学方法的训练和价值观的引领,二者结合才能形成“1+1>2”的优势。
未来的科学教育不应局限于实体场馆。“在商场、街区的小角落里,在社区的活动中心,甚至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都应该有科学教育的素材。”在一个社区几平方公里范围内,就能有大大小小的科学教育设施,不用等到暑期,大家都挤到大城市的科技馆。日常的交互、随时的接触,才是科学教育最好的状态。
针对当前高质量科学教育资源仍存在的“供给不足”问题,郭哲告诉记者,“孩子们能触手可及的高质量语料还不多,呼吁平台创作者和管理者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多生产一些‘有料、有趣、有温度’的科普内容,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记者 武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