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你可曾畅想过,未来的交通出行会是怎样的奇妙景象?当汽车“飞”向天空,一键切换至空中通道,就能避开地面拥堵的车流。而这种出行方式的迭代与突破都离不开一个核心专业的人才支撑——智能车辆工程专业。
小到让家用汽车更精准地智能驾驶,大到让“鲲鹏一号”陆空一体飞行汽车从图纸变为现实,智能车辆工程专业正在改变我们未来的出行途径。
“智能车辆工程专业设立的初衷主要是面向整个汽车或者车辆工程领域的发展。”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殷国栋介绍,随着汽车越来越智能化,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要有更多的革新,能够和产业的发展态势紧密结合。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至少在4年甚至10年以后,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
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并非简单地在车辆工程前加上 “智能” 标签,而是多学科深度融合的结晶。它瞄准智能电动运载装备技术前沿高地,以智能电动汽车为载体聚焦车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动力学、感知与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
殷国栋表示,无论是智能辅助驾驶还是未来真正的无人驾驶都还没有统一的答案,正是在群雄逐鹿之际,要想把我国的智能车辆产业推到高位,一定需要很多高技术人才。“智能车辆工程专业需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开放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学加入进来,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强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年1月1日,由东南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飞行汽车“东大·鲲鹏1号”亮相。这项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一群追梦少年,庄伟超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90后”青年,小时候,当同龄人在追逐遥控车时,他喜欢闷在家里把它们一一拆解,对其内部的运行规律充满好奇。长大后也自然而然选择了这一领域。
研发一辆既能翱翔天空又能驰骋大地的飞行汽车看似疯狂,但却十分必要。“东大·鲲鹏1号”区别于传统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兼具地面运载装备的快速移动与空中运载装备的灵活移动能力,能为未来的交通出行提供更多可能,并在低空经济领域大有可为。而这意味着要面临更大挑战。
庄伟超回忆,2024年冬天,“东大·鲲鹏1号”飞行汽车项目进入冲刺阶段,由于飞行测试对天气条件、环境温度极为敏感,为确保数据连贯性,团队在获批的有限时间内争分夺秒,常常通宵调试。项目核心成员曾连续72小时轮班,困了就在实验室角落的行军床上小憩,醒来继续调试飞控算法。其间,曾出现过凌晨3点发现舵机响应延迟问题,他带领团队立刻投入排查,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找到解决方案。
“我们团队习惯把它称为‘小可爱’,它飞起来的那一刻,整个团队都非常激动,它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 在庄伟超看来,科研从来不是苦行僧式的修行,探索未知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战 钊
总策划
宋雅娟 蔡 琳
记者/编导
宋雅娟 蔡 琳
统 筹
张 蓉
特别鸣谢
东南大学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