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温、高矿化度的矿井水在遇到断层、陷落柱等导水构造时,极易引发突水灾害,不仅威胁矿工生命安全,也会造成矿区生态破坏。而在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教授马丹看来,灾害背后同样蕴藏着巨大的能源潜力。
“以前突水是一个灾害。我就在想,能不能提前干预,把热水、热能抽出来进行利用?”马丹回忆道。
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胆设想,他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利用断层的高渗透性开展矿山地热水高效开发的研究方案。
“当时很多人是不太理解,甚至反对的。因为断层的高渗透性很难控制。”面对质疑,马丹选择了坚持。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反复开展实验、理论建模与数值模拟。“刚开始我们做的模拟确实容易失败,那时候我也怀疑过自己,甚至想过放弃。但想到这是国家项目,就不能退缩。”
他带着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实验与模型优化中。“通过不断尝试,我们发现,当开采达到一定深度时,反而更安全、更高效。最终我们找到了一个稳定的阈值。”
马丹的探索让“灾害”变成了“资源”。他用行动证明,创新往往诞生于知识的积累、对常识的挑战以及对质疑的坚持。
“后来学院的教授们听了汇报都非常高兴——我们不仅把问题解决了,也为国家能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谈及科研初心,马丹说:“年轻人要敢于去做新的方向,尤其是国家重大需求的方向。只要敢于创新、敢于思考,选择新能源这个行业绝不会错。” (王若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