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英国《自然》杂志最新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呈现了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全球图景:中国城市首次占据全球科研城市十强榜单一半以上席位,北京蝉联2016年以来全球科研城市榜首的位置。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数据背后的动态趋势——北京、上海等中国城市的科研产出贡献份额分别实现9%和近20%的增长,而同期所有入围十强的美国城市份额均出现下滑。
这一升一降的鲜明对比,不仅反映了全球科研力量格局的深刻变迁,更预示着全球创新秩序正在经历一场深远的重构。中国科研的“东升”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质量的提升。
《自然》杂志增刊分析了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数所追踪的五大学科领域中的表现,中国城市继续主导了化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这三个领域的榜单,显示出中国科研正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部分领域“领跑”转变。
相比之下,美国科研城市的份额下滑,折射出美国科研体系面临的深层次挑战。科研经费增长乏力、人才流动壁垒增高、产学研转化机制不畅等问题,正制约着美国科研的持续创新能力。
中国城市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十强榜单上首次过半数,不应被简单解读为零和博弈中的“此消彼长”,而应成为推动全球知识共同体建设的积极力量。历史表明,科学的繁荣从来离不开开放交流与思想碰撞。
刚刚过去的中国科协“开放合作月”以“开放托举文明高度,合作共赴星辰未来”为主题,提出了应对当前全球科研格局变化的中国方案。“独行快,众行远”。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这句古老的谚语有着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国科研的崛起,应当成为推动全球知识共同体建设的积极力量。
对于中国而言,在科研产出数量提升的同时,更应关注原始创新能力的突破、科研评价体系的完善、学术生态的优化,以及创新文化与批判思维的培育。只有建立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科研实力,才能真正支撑起国家的长期竞争力。
对于全球科研共同体而言,当务之急是构建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合作网络。通过建立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科研治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合作机制,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汇聚智慧,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让科技创新真正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正如自然指数主编西蒙·贝克在一份声明中所说:“当科研人员开展跨越国界、学科,以及内陆与沿海之间的合作时,就有可能产生强大的现实影响力,带来创新的解决方案。”
策 划
战 钊
制 作
肖春芳
(画面由AI辅助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