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冬季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期,流感病毒活动水平明显升高。如何科学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流感典型症状与病程特点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儿童感染后,通常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常伴有咳嗽、咽痛和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低龄儿童发热程度可能更重,部分可能出现热性惊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也较为常见。
多数儿童罹患流感后,呈急性、自限性病程。发热多在起病后2~3天左右消失,部分儿童可持续5天,绝大多数在一周内恢复。但咳嗽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少数年长儿童的疲劳感可能持续数周。
科学区分流感与普通感冒
流感和普通感冒虽然症状相似,但本质不同。在流感流行季节,有流感样症状尤其是接触过流感患者的儿童,应首先考虑流感病毒感染,可通过流感病毒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明确诊断。
两者在病原体、流行季节、发热程度、全身症状和病程等方面存在差异。流感全身症状更重,且可能引起喉炎、肺炎、脑病、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规范治疗与合理用药
流感治疗包括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两部分。目前国内儿童可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RNA聚合酶抑制剂。抗流感病毒药物使用越早越好,尤其在发病48小时内。但即便超过48小时,一旦确诊流感也应积极用药。
针对家长关心的药物选择,例如阿奇霉素等抗菌药物对流感病毒无效,仅在有混合感染时才考虑联合使用抗菌药。在居家护理方面,特别提醒要避免退热药使用误区:不能同时服用两种退热药,也不建议交替使用。要注意药物成分重复问题,避免过量。
重症识别与及时就医
绝大部分流感儿童都是轻症患者,可以居家护理,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已经确诊流感儿童出现超高热、高热不退或发热超过三天;精神差、意识障碍;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口唇发青、面色差;频繁呕吐腹泻;抽搐;拒食;尿少或尿色变红;肌肉痛明显;或症状缓解后再次发热。
年龄小于5岁(特别是2岁以下)、患有哮喘等基础疾病、肥胖儿童是重症流感高风险人群。这些儿童在流感季节出现发热时应及早就医,一旦考虑流感感染要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科学预防与家庭护理
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是接种疫苗。除有禁忌症者外,6个月以上人群都应积极接种。对于不能接种疫苗的高风险儿童,可考虑药物预防,但不推荐常规进行。
在家庭护理方面,孩子感染后应保证充分休息,均衡营养,多喝水。家庭成员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注意咳嗽礼仪,有条件时应做好隔离防护。学校应在流感季前组织接种疫苗,加强健康教育,督促学生养成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等良好习惯。
绝大多数儿童感染流感后不会遗留后遗症,但咳嗽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家长应保持平和心态,既重视病情又不过度焦虑,通过科学防治帮助孩子度过流感季。
审核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荃
策划:战钊
制作:张梦凡 李欣哲
出品:光明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