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解读高校科技类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赓续科学报国传统,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千万IP创科普
从高原湖泊的静谧,到极地冰盖的严寒,再到万米深海的幽暗,是谁在无声处解码“蓝色星球”的奥秘?答案背后,离不开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海洋信息工程。
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杜立彬介绍,海洋信息工程是海洋科学与电子信息工程深度交融形成的新工科专业,致力于研发用于海洋环境感知、数据获取、传输与智能应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
“我们要‘看清’海洋,离不开各种先进的传感器;要把浩瀚海洋中收集的数据传回来,需综合运用光、声、无线等通信手段;数据抵达后,还需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分析与处理,最终形成高价值的数据产品,服务于各行各业。”杜立彬说。
海洋信息工程的应用范畴极为广泛。在科学研究层面,它是探索认知海洋的“眼睛”和“耳朵”;在防灾减灾领域,精准的海洋信息是预报台风、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关键;在国防安全方面,它更是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权益的“无形盾牌”。
杜立彬强调,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凸显“硬科技”特色。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海洋科学基础知识,还需系统学习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乃至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目标是最终能够研发制造出能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稳定工作的尖端探测装备。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杜立彬引述道,“这是我们实现海洋科技自立自强,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的必由之路。”
宏大的国家战略,落脚于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难关。而这,正是青年科技工作者闪耀的舞台。
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陈光源的日常,就是与一根比头发丝仅粗1-3倍、直径0.1毫米的金属导线“较劲”。这根细线,是她团队研发的“投弃式”探测设备的“生命线”,负责将深海千米之下的数据传回甲板。
“普通的传输方法,数据上来全是乱码。”陈光源解释说,深海巨大的压力会改变导线的电气特性,让信号传输变得极其困难。为了解决这个工程技术难题,她和学生们泡在实验室里,最终通过革新传输机制,成功实现了数据的稳定回收。
科学报国,对陈光源而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源自一次与海军官兵的交流。
她听闻,在亚丁湾护航任务中,官兵们有时需要在情况不明的外海追踪目标。一位官兵说:“我们虽然没有相关设备,但责任在这里,我们必须跟。”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陈光源动情地说,“如果我们能早一天造出更先进的探测设备,官兵执行任务时就多一分安全,国家就多一分保障。”
这种使命感,也浸润在学生的培养中。学院通过与国家级研究所共建,让本科生、研究生都有机会登上专业的科考船,直面真实的海洋。
“当你亲手布放的传感器从千米深海传回第一组清晰的数据,当你看到自己编写的算法成功预测出一段洋流的路径,那种‘我做到了’的兴奋,是无与伦比的。”一位参与过海上调查的学生这样描述。在浪涛的洗礼中,知识从课本走向实践,报国之情也从理想照进现实。
杜立彬表示,当前国家海洋事业,尤其是海洋信息与工程领域的人才十分紧缺。“海洋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立,高度契合海洋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我们希望学子们能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洪流,在服务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最大价值。”
蔚蓝深海,正静候着新一代的探秘者。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战 钊
总策划
宋雅娟 蔡 琳
记者/编导
王若昕 张梦凡
统 筹
张 蓉
特别鸣谢
山东科技大学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