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国家每年出栏的生猪有7亿头,这意味着什么呢?全球每养出两头猪,其中有一头多就来自中国的猪圈。”在2025年“科普中国说·河南篇”活动现场,河南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俊鹏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生猪产业在全球的分量。
作为与百姓餐桌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养猪业早已告别“又脏又累”的传统印象,在科技赋能下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智能引领的深刻变革。牧原集团以三十余年行业深耕为基,用智能化装备、全链条管控与绿色循环模式,书写了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河南答卷”。
“猪肉好不好吃,品种是根本。”杨俊鹏认为,优质猪肉的诞生,从育种环节就需精准规划。为培育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品种,牧原投资60亿元搭建国际先进的高健康育种平台,通过智能设备测量猪的体重、体长,分析肌肉脂肪含量与颜色,用数据化、标准化打破传统选育对人工经验的依赖。“过去靠人眼判断,选种误差大;现在靠AI仪器检测精液质量、靠数据筛选优良基因,每一头猪都能保证好品种。”正是凭借这样的精准育种,牧原成功培育出雪花纹理清晰、口感鲜嫩的雪花猪肉,让“老百姓爱吃啥就培育啥”的理念落地生根。
饲喂环节的“定制化升级”,是科技守护猪群健康的又一关键。传统养猪“大锅饭”式饲喂,无论大猪小猪均吃同一种饲料,难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需求。牧原研发的智能饲喂系统,实现了“一日一配方”的精准供给——小猪吃营养均衡的“宝宝餐”,大猪吃助力育肥的“专用餐”,系统还能实时记录每头猪的采食、饮水数据,一旦出现食欲异常便立即预警。“我们从2000年就研究低豆粕日粮技术,2024年豆粕使用比例仅5%,远低于行业13%的平均水平。”杨俊鹏算了一笔账,若全国推广该技术,每年可减少2000万吨大豆进口,为国家粮食安全添砖加瓦。而这项技术,牧原已免费公开给全行业。
“让猪少生病、不生病,是保障猪肉品质的核心。”围绕这一目标,牧原构建了“天网工程”防控体系,搭配AI智能设备织密健康防护网。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驻守猪舍,集成可见光、红外、3D估重等多种传感器,实时采集猪群体温、呼吸频率及舍内温湿度、氨气浓度等17项指标,一旦数据异常,便联动专家系统推送解决方案;“咳嗽管家”设备如同“听诊专家”,能从猪舍声音中识别咳嗽、打喷嚏等异常信号,提前7天介入干预;无针注射器则以0.3秒的注射速度,实现疫苗精准递送与用量节约。这些设备的应用,让猪群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猪的“居住环境”同样体现科技温度。牧原的智能猪舍配备多因子环控系统,通过传感器与算法联动风机、喷淋等设备,无论东北零下40度严寒,还是海南40度高温,都能保持舍内恒温恒湿。针对非洲猪瘟防控难题,牧原研发的智能空气过滤猪舍,在进风端设置四层过滤装置拦截有害颗粒,出风端通过除臭棚实现99.9%的灭菌率,“就像给猪戴上‘口罩’,让每一口空气都洁净安全”。
从养殖场到餐桌,屠宰环节的标准化与可追溯是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牧原将屠宰过程拆解为标准化动作,引入红外检测、智能三段分割终端等设备,精准定位肋骨位置实现胴体分段,确保每块肉都符合质量标准。更关键的是,每一头猪都拥有“数字身份证”,扫码即可查看养殖、屠宰、检验全流程信息。“2024年我们供应了580万吨高品质猪肉,每一口都可知、可控、可追溯。”杨俊鹏的话,传递出对食品安全的底气。
在绿色发展层面,牧原构建的“田养猪、猪养田”循环模式颇具亮点。农田产出的粮食加工成饲料,养殖产生的粪尿经处理后回归农田,减少化肥使用、提升土壤肥力。2024年,依托全国1100多个猪场,牧原涵养农田超472万亩,为农民增加亩均收益286元,总计增收13.53亿元。
“养猪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相信通过科技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一定能够让老百姓的肉盘子端得更稳,吃的更加安心,做到口福、幸福都要有,享受我们的丰盛人生。”杨俊鹏说。
出 品: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记 者:肖春芳
技术支持:光明智会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