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年11月是“国际肺癌关注月”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
恶性肿瘤
哪些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何时该进行肺癌筛查?
哪些肺结节要警惕?
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
进行解答
Q:除吸烟外,还有哪些生活习惯容易引发肺癌?应该什么时候做一次筛查?
目前,吸烟依然是引发肺癌的最高危因素,但这些年确实也发现很多肺癌患者属于非吸烟人群。从临床实践来看,非吸烟人群患肺癌的高危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长期慢性感染。在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中,从临床影像来看,多数患者的CT检查中,都能发现既往感染遗留的痕迹,比如钙化灶、条索影等,这可能是年轻时感染过结核或是其他肺部疾病,这类既往感染史可能会增加肺癌发生的风险。
二是室内室外空气污染。二手烟和三手烟暴露是主要风险因素。此外,像厨房油烟中的细微颗粒物也可能对敏感人群造成影响,但仍需有更多更明确的流行病学证据来证明油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另外,部分农村地区室内长期燃烧柴草或煤炭也会释放致癌物,导致肺癌发生。
目前,公认能有效早期发现肺癌并降低肺癌死亡率的筛查方法是低剂量螺旋CT,结合中国肺癌流行病学数据,建议45岁及以上人群提早进行筛查,尤其针对有吸烟史和上述生活习惯风险暴露的人群。但是肺癌筛查不能泛化为所有的人群,如果普通人没有相关风险而去筛查,一是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二是X射线也会对身体产生其他负面反应。
Q:很多人体检发现肺结节会恐慌,哪些形态、大小的肺结节需要警惕?
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肺部阴影被定义为“肺结节”。
“肺结节”是极为常见的情况,很多人体检发现后容易过度恐慌,其实无需紧张。从临床来看,每个人每年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上呼吸道感染,出现感冒、咳嗽等情况,部分人可能会发展为肺炎或支气管炎,这些炎症在肺部有时能完全吸收,有时则会留下痕迹,形成结节。
肺结节的发生率约在20%左右,但真正被证实为癌症的比例很低,因此肺结节与癌症并不能画等号。
肺结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磨玻璃结节,这类结节在CT上看起来像一小片半透明磨砂玻璃,像云雾一样。发现磨玻璃结节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观察结节的变化,如直径是否增大、边缘是否出现毛刺等。
二是实性结节,这类结节像个“实心球”,边界清晰,恶性风险因人而异,由炎症导致的比例很高,大家需要请专科医生诊断,也无需过度担忧。
建议无论是在体检中心还是基层医院,发现肺结节后都应及时咨询专业的胸外科医生,由医生会结合既往的CT影像进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复查方案,按相应时间段进行随访即可。对于少数高危结节,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更复杂的影像学检查,或通过穿刺等组织学、细胞学检查,来明确结节的具体性质。
Q:已经有十几年的“烟龄”,戒烟还有用吗?
对于有十几年“烟龄”的人群来说,戒烟依然是有重要意义的,无论在哪个时间段戒烟,都会对身体形成保护机制。
吸烟的危害不仅局限于肺癌,还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吸烟会对呼吸道黏膜造成严重损伤,而戒烟后这种损伤会逐步修复。
相关数据显示,戒烟一年后,肺癌的发生风险会降低约20%;戒烟十年左右,肺癌发生风险可降低一半,甚至接近非吸烟人群的水平。因此,我们鼓励无论烟龄长短的吸烟者,只要有条件,都应尽可能减少吸烟量或彻底戒烟,这对维护身体健康而言是利大于弊的。
如果存在戒烟困难,建议寻求专业支持,目前很多综合医院及肿瘤专科医院都设有戒烟门诊,门诊会通过专业的方式帮助患者:一方面引导患者转变吸烟相关的行为认知,另一方面会制定个性化的戒烟目标,同时提供替代疗法,帮助患者逐步用健康的方式替代吸烟习惯,最终实现成功戒烟。有戒烟需求的人群,不妨前往专业戒烟门诊寻求帮助,尽早做好控烟、戒烟工作。
Q:癌症患者往往会陷入“社交回避”,该如何帮他们打破心理壁垒?
癌症患者在康复阶段一定要积极回归社会,尤其是老年患者,他们在社区中通常有固定的社交圈,比如跳广场舞、参加合唱团等,术前术后一段时间的缺席可能会让他们产生心理顾虑。
因此,术后我们会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引导,鼓励其尽早回归社区活动。这些社交本身就是有效的康复手段之一,能在互动中帮助患者调动身体机能,同时重建社交连接。
肺癌的术后康复与其他手术不同,患者需要通过一定强度的运动来促进恢复。因为肺作为呼吸器官,需要足够的呼吸幅度来实现充分膨胀,这些运动不仅能帮助胸腔内的液体彻底吸收,还能避免因呼吸幅度不足导致的康复不佳,减少长期的肺功能损伤。
记者:蔡琳 谷沛遥
特别鸣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