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解读高校科技类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赓续科学报国传统,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千万IP创科普
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城市生产生活的稳定运行、火箭点火升空……都离不开能量的驱动。能源与动力工程都可以解决哪些难题?这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又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本期《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带你走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探索这门学科如何让世界运转得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基础深厚、历史悠久,但始终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更新,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陈曦介绍,从早期服务于工业生产的传统热能设备,到如今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的先进热管理技术,学科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衔接。
“现在非常火的AI 技术,对芯片散热的要求极高。”陈曦介绍,芯片运行时的散热负荷越来越高,而每一次芯片冷却方式的升级,都源于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
事实上,从微观的芯片到宏观的电力系统,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研究与应用遍布各个领域。据陈曦介绍,该专业主要围绕能源的“转换、传输、利用与存储”四大核心环节展开,其研究方向广泛覆盖热能动力、制冷与低温工程、新能源、动力机械等关键领域。
为太阳能、风能等不稳定新能源设计调峰与储能方案,参与大型电力系统与智能电网的优化调控,开发新型发电技术,如燃料电池、核能或微型动力装置,研究高性能储能材料和系统,甚至探索算力中心散热与能源管理……这些,都可能成为该专业学生未来广阔的发展方向。
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空调和冰箱等设备中,制冷技术看似已经非常成熟,但当这项技术被搬到太空使用时,仍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克。青年科技工作者、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王子龙,正是在这一挑战中不断探索。面对微重力环境和高可靠性要求,王子龙团队提出基于珀尔帖效应的半导体制冷技术,一步步实现无压缩机制冷,攻克高效冷源、精准控温和微重力传热三大技术难题,为航天员在轨食品储存提供了安全保障。
不仅如此,王子龙还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包括AI算力中心的高效散热与能源管理。他提到,大规模算力中心在运行中产生的巨量热量,需要借助工程热物理中的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等基础理论来处理,这是非常重要的两门基础课。王子龙表示,科研从概念设计、方案论证到加工成型、实验验证,直至最终应用,每一个环节都是创新与实践的结合。“经过无数次的测试,最终达到近乎完美的结果,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离不开为机器人、无人机、算力中心等提供稳定高效的能源支撑。”陈曦表示,这要求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人才致力于研发绿色清洁新能源,不断提升节能环保与能源利用水平,为国家在未来科技竞争中贡献力量。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战 钊
总策划
宋雅娟 蔡 琳
记者/编导
蔡 琳 王若昕
统 筹
张 蓉
特别鸣谢
上海理工大学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