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看看科恩伯格父子,还真有道理。
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7年后,他的儿子罗杰·科恩伯格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这段子承父业的佳话不得不说的关键就是“基因”。
难道科恩伯格一家具有可以遗传的“诺奖基因”?其实,他们父子所获奖项不同,研究课题也不同,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涉及遗传基因。
在遗传学中,有一部“宪法”,被称为“中心法则”,规定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其中,DNA可以实现自我复制,也可以将遗传信息传递下去。
父亲阿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用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并分离了复制所需的酶,他把酶命名为DNA聚合酶,并通过实验合成了DNA。这一成果为基因工程技术的开发奠定基础,对分子遗传学、基因克隆、基因测序、基因诊断以及基因组计划等现代遗传学的各个重大问题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多种治疗癌症、病毒传染病药物的研制铺平了道路。
儿子罗杰在2001年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
我们知道,包括人在内的动物以及植物都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细胞核,结构相比起细菌等原核生物更为复杂,真核生物如果想应用存储在基因里的信息,必须先将信息备份并传送至细胞核外,细胞再利用这些信息生产蛋白质,这个过程被称作转录。
而了解基因转录的过程在医学研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类的许多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利用基因转录技术可以对致病基因进行干预,也可以创造新的抗生素。目前,基因转录技术广泛应用在基因研究的各个环节中。
基因转录过程至关重要,如果转录过程停止,基因信息就不能被表达,机体的各项功能也就无法正常进行,生命体也将很快死亡。
持续复制和转录DNA中的遗传信息是所有生命的中心过程。罗杰首次在真核细胞生物中拍摄到了这个动态过程的真实照片,照片中展示了RNA链的形成过程,以及DNA分子、聚合酶和RNA在这个过程中的精确位置,描述了真核细胞转录的整个运转情况,使人们更清晰地理解转录机制以及转录是如何控制的。
显然,正是同样卓越的科研贡献,让他们成为世界上第六对“诺贝尔奖父子”。要说“家族遗传”,罗杰认为自己至少从父亲身上遗传了对科学研究的激情,就在父亲获奖那年的圣诞节,当被父亲问及想要什么时,12岁的罗杰答道,“在实验室里呆上一个星期”。
联合出品:中国农学会 光明网
科学顾问:金芜军
策 划:冯桂真 廖丹凤 张 楠 王长海
统 筹:战 钊 宋雅娟 赵清建
脚 本:冯桂真 王长海 赵清建
后期制作:刘 明 肖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