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嗒嗒嗒、嗒嗒嗒......”一圈细密整齐的针脚在缝纫机下“流出”,弹开压脚,取出拖鞋,迅速剪去多余线头......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兴凯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20多名缝纫工正熟练地加工着拖鞋。
这是一个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用当地贫困户的话说,就是家门口的脱贫“战场”。不仅帮他们增加了收入,还让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这家公司是北京市大兴区集设计、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拖鞋出口企业,得益于北京市大兴区与察右前旗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开辟的“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模式,2018年底,该公司落户乌兰察布,将其生产车间全部转移到了察右前旗,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这是前段时间接到来自日本的订单,工人们正忙着赶工呢。”该公司生产车间主任于怀云手里拿着订单介绍说,除了生产车间外,该公司还在察右前旗其他乡镇建设了6个扶贫车间,共解决了140余人的就业问题,其中贫困户共40人。此外由于就业带动效果较好,该旗土贵乌拉镇、乌拉哈乡也正在筹划设立扶贫车间。
“每个来这工作的工人,来之前都要进行一个月的培训,由手工娴熟的师傅手把手指导,能够熟练生产后,采用计件的方式发放工资。上手很快,收入还不错,对于技术没有太高的要求。”于怀云告诉记者,该公司和日本一家企业有20多年的合作关系,订单量一直很稳定。
“我岁数大了,又没啥技术,一个人带三个孩子,以前打点零工挣不上钱......”在生产车间务工的贫困户赵彩梅回忆说,自从丈夫去世后,赵彩梅一人维持一家4口的各项生活支出。来到扶贫车间后,她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每天上下班也方便。“这个车间刚开的时候我就来了,每天7点30从家走,骑车15分钟就到单位了,中午不用回家,这边管饭。”
大兴区与察右前旗探索建立的“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的就业扶贫模式,不仅整合了农村闲散劳力,还实现了实体产业由城市向农村拓展,在农村就地安排贫困户就业,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稳定增收问题,为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把扶贫车间设立在村民家门口,人多时大批量生产,人少时也能正常运作,劳动力短缺现象得到有效化解,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了“企业想留留得住、村民愿做做下去”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