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达2.4米的“巨人”水稻、每粒均包着一层薄薄外壳的玉米、长在我国最南端的“袖珍”棉花……这些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奇珍异种,正保存在国家作物种质库里,如今,它们将会迎来自己的“数字身份”,提升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效率。
国家作物种质库负责全国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战略保存,被誉为种子的“诺亚方舟”和种质资源的“中央银行”,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已于2021年9月建成,今年将正式投入使用。
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探索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动种业振兴,2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腾讯公司共同发起的“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在北京正式签约启动。双方将围绕种质资源的数字化信息保护利用,展开全方位合作。
推动种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作物种质资源是作物种业创新的源头和源泉,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的战略性资源。
在金善宝院士、董玉琛院士、刘旭院士等几代战略科学家带领,及几代种质资源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从无到有建立起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截至2022年底,我国收集保存资源总量突破54万份,保护了一大批珍稀濒危资源;每年向科研、育种和生产提供有效利用10余万份,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的作物育种和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是长期性、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广泛调查、全面保护、充分评价、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共享利用”的原则,始终着眼国家重大需求,有序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各项工作,在支撑农业领域重大科学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我们正在围绕农业产业重大需求,组织开展作物重要性状鉴定评价。为此,建设好种质资源大数据信息系统,对于提升国家种质库新库的条件能力,促进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支撑鉴定优异资源的共享应用都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我国虽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如果把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资源实物共享比作“种质库1.0”的话,那么推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并实现高效共享则是“种质库2.0”。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所长周文彬表示,当前,在建设农业强国和种业强国的新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释放资源价值,推动种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种质资源工作新的历史使命。“种质库2.0项目”的实施,将对加快我国种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数字种业工具开发等工作,将有望促进国家作物种质库信息化水平和保护利用能力的提升,助力农作物种业“芯片”创新发展。
信息化助力种质资源由大向强迈进
腾讯公司副总裁、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负责人陈菊红在启动仪式上表示,通过数字种质库的建设,将加速我国种业4.0的弯道超车,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希望在建设数字种质库的基础上,未来能够依托整个腾讯集团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安全等各领域的领先技术优势,为种业振兴、粮食安全、农业强国做出更具创新性的贡献。”陈菊红说。
腾讯捐赠款项将在3年内分期分批捐赠完毕,用于支持“种质库2.0项目”的三方面工作,一是建设和完善种质库2.0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二是提升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能力条件,三是建设可视化交互式信息展示系统。
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国家种质库将建成面向育种家的数字种质资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加速育种数字化工具,以及可共享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级基因型鉴定信息,以此来破解从资源到育种的卡点痛点,引领种业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据介绍,除“种质库2.0项目”外,腾讯研究院与腾讯AI Lab还和国家种质库积极探索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落地应用,在种子活力监测、质量检测、发芽率识别等任务中,利用目标检测与识别等视觉技术为种质监测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