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天凉时节迎“好柿”:了解能吃又能“穿”的柿子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天凉时节迎“好柿”:了解能吃又能“穿”的柿子

来源:光明网2024-02-21 15:55

  柿树是中国北方三大木本粮食之一,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明清时期,北方山区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十分匮乏。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柿树发挥了重要作用,救济了无数百姓。

  柿树简要特征

  柿树是柿科柿属乔木植物。树皮呈深灰色,沟纹较密,裂成长方块状;树皮方块状裂的乔木不多见,这也是柿树区别于其他树种的主要识别特征之一。它的叶片较大,纸质,椭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没有锯齿;新叶疏生柔毛,而深绿色的老叶光滑油亮。

  柿树的花雌雄异株,雌花花萼绿色有光泽,受粉结实后依然宿存不落并增大增厚,因此购买柿子时常看见果柄顶端(果实基部)有厚革质的方形或圆形物,呈浅四裂,即宿存的花萼。其果实为浆果,秋季成熟后变为橙红色或大红色。

天凉时节迎“好柿”:了解能吃又能“穿”的柿子

柿树裂成长方块状的干皮

天凉时节迎“好柿”:了解能吃又能“穿”的柿子

柿子的宿存花萼

  柿子是古代的重要油漆原料

  柿子是美味的木本粮食,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柿果的发酵汁液还能作为原料制成漆。用柿子漆涂抹在木质或竹质器皿上,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漆器制作工艺,因其呈现独特的质地和光泽,常被誉为珍贵的艺术品。

  柿子漆来自天然,相对于化工油漆中含有甲醛及其他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而言,柿子漆除了本身无害之外,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据检测,柿子漆能吸收空气中70%~75%的甲醛,是名副其实的环保漆。

天凉时节迎“好柿”:了解能吃又能“穿”的柿子

柿漆

  柿子漆除了可做家具器物的涂料,也可做衣服、纸张等的染料,称为“柿染”。很多人在吃柿子的时候会发现,如果不慎把汁液沾在衣服上,就很难洗干净了。这是因为柿汁尤其是青柿汁中含有丰富的天然单宁酸与胶质,色素与胶质逐渐固化成高分子聚合物,可使纤维产生极优异的色牢度,耐洗耐晒。从土黄、黄褐、深褐到焦褐、灰黑,这些颜色都是柿染的色域。经过柿染的面料,笔挺且防腐,出汗后也不会有异味,特别适用于工作服。在韩国济州,从事农业或渔业的人们就非常喜欢穿这种“柿染服”。

  “柿染”虽是草木染的一种,但多数草木染是在染色的时候就把颜色附着在织物上;而“柿染”则会在织物或纸张接受阳光曝晒之时,逐渐让颜色呈现出来,时间越久,显色越深,也越好看,后期还可带出皮革般的质感。刷在原木上的柿漆也是太阳晒得越久,颜色越深。所以柿漆或柿染又有“太阳之染”的美誉。

  柿子漆除了美观、染色效果好之外,还具有防潮、防腐、防霉、防虫蛀的有点。使用柿漆或柿染工艺的物件,都经久耐用,有的甚至可存留几百年。

  中国与日本民间都曾经将柿漆涂于船及家具的表面来代替生漆,古代柿子漆也常被广泛用于涂鱼网、雨具,填补船缝和作建筑材料的防腐剂。元代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有关于柿漆制作与使用的记录:“每柿子一升,捣碎,用水半升,酿四五时,榨取漆令干,漆水取亦得,可以供做伞者用度。”

  柿树的栽培和应用

  柿树是阳性树种,喜温暖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由于中国北方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柿果品质一般优于南方;但长城以北寒冷地区不适宜种植柿树,因此常有“柿树不出关”的谚语。

  柿树对土壤要求不严,抗旱性强,较能耐瘠薄,但不耐盐碱土,病虫害较少。柿树的繁殖主要用嫁接法,大多用君迁子、野柿和华东油柿3种为砧木,三种砧木嫁接得到的树苗各有优缺点。

  因古代柿子涩味较重,并不好吃,中国人最开始栽培柿树多作为观赏树木,栽植于宫殿、寺院的庭园之内。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所著《上林赋》中就有“枇杷橪柿,楟奈厚朴”之句,可见其树形优美,叶大荫浓,且红叶如醉,不下丹枫,汉初就已用于皇家庭园。唐代诗云“柿叶翻红霜景秋”,描写的就是柿树秋末冬初霜叶尽染,红艳闪亮的景致。

  现代园林中常将柿树与常绿树杂植,萧萧秋日里丹翠交映,甚为醒目;又见冬月落叶后,柿果殷红不落,一树满挂累累丹实,为寡淡的冬日平添火热的美景,所以它是叶果兼顾观赏的优良风景树。

天凉时节迎“好柿”:了解能吃又能“穿”的柿子

柿树的秋季红叶

  到了南北朝中后期,人们逐渐掌握了柿子的脱涩方法,柿子便由庭园栽培的观赏性植物转变为大面积生产性的果树。在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柿子的嫁接技术和加工方法,强调其果实经过适当处理,可贮存数月,亦可加工制成柿饼。将柿饼上的白霜扫下,还可作为白糖的代用品。

  此外,明代《本草纲目》有对其药性的记载:“柿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因此,一直以来,柿子都是中国传统的药食兼用的药材,可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生津祛痰。

  柿子功用众多,再加上树种寿命长,可达300年以上,结果年限在100年以上,有“铁杆庄稼”的美誉。

  作者:王珏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手绘插图:夏欣怡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策划:谢芸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蓟州:防汛抗洪工作有序进行

  •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巡检等工业场景,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提高生产力,与人类高效合作,可能为许多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创造新的价值定位和商业模式。
2025-07-28 09:28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
2025-07-28 09:28
在产品研制阶段,科研人员重点针对能量高效汇聚—传输、月壤致密化输运等问题,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
2025-07-28 09:27
当日下午抵达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区通天河直门达河段,进行了多学科采样观测,这意味着2025年江源综合科考正式启动。
2025-07-28 09:25
研究团队历时5年,通过对近4.7万份田间数据的深度挖掘,构建了涵盖2191份全球小麦种质的“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以此为基础,团队首次绘制出覆盖431个遗传位点的小麦基因组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清晰展现出抗性基因在全球麦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5-07-29 04:40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指出,招募研究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已超过7800亿美元,达到美国96%的水平,10年前这一比例为72%。
2025-07-28 09:24
艾玛口中的“邦邦车”,是一台由中国企业邦邦机器人独立生产研发的智能辅助出行机器人。爬坡、颠簸路况行进、刹车制动……走进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邦邦机器人研发中心,不少新产品正在进行多环节测试。
2025-07-28 09:24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