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龙达:从“归燕”到“头雁”,让土特产走向全国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龙达:从“归燕”到“头雁”,让土特产走向全国

来源:光明网2024-05-11 10:01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本期邀请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壹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华中农业大学云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龙达,请他讲述自己让家乡土特产走向全国的故事。

  讲述人:龙达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壹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华中农业大学2023年云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我是个爱“折腾”的人,高中就试过创业,毕业后种过天麻、树莓,后来投资果酒加工厂,组建电商团队卖特产,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我的身份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

龙达:从“归燕”到“头雁”,让土特产走向全国

龙达(一排左六)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头雁”项目学习

  勇于“折腾”,创新创业助力产业发展

  “世界天麻看中国,中国天麻看昭通。”从小我就知道,家乡昭通的天麻非常出名。读大学时,我发现学校有个天麻研究院,就选择跟着导师从事天麻活性成分开发及两菌的研究。

  为解决天麻产业发展的痛点,我们团队在导师的带领下选育了优良天麻新品种,并陆续开发了天麻饮品、天麻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及天麻健康食品等系列产品,获得了8个天麻类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了20多篇研究论文。

  我认为,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纸上,必须在商业运营中落地。2020年,我在南京创办了一家从事天麻种植研发与产品销售的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与多家科研院所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打造了1000余亩优质天麻种植示范基地,同时,还在昭通、玉溪、楚雄、临沧等地推广种植天麻优良品种6500余亩,通过双层种植、套种、农林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等方式,让每亩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3.6倍左右。

龙达:从“归燕”到“头雁”,让土特产走向全国

龙达团队研发的天麻系列产品

  返乡创业,立足特色产业反哺家乡

  大学毕业后,我决定返乡创业,推动家乡的天麻产业发展。然而,由于大规模种植经验不足和资金问题,原本的规划难以实现。

  迫于生活压力,我决定“多条腿”走路,试试其他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绥江半边红李子这种水果。半边红李子是绥江县的支柱产业,七成农户以此为生。但由于缺乏科学种植管护,也没有统一标准,很多农户种出的李子品质参差不齐,销售也成问题。我敏锐地意识到,或许能通过技术创新和拓宽销售渠道来解决这些问题。

  2021年,我加入绥江县壹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科研院所”的生产经营模式,建设高标准示范果园,逐步形成“种、产、销”一体化的商业模式。我还组织专家团队为当地农户开展修枝剪形、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技术、电商直播技能等主题培训,约3500人次受益。

  在我们的努力下,带动了当地515户农户务工就业,户均增收2200元。同时,我还投资了高山树莓种植及食品加工厂,将树莓制作成树莓红酒、果露酒、树莓饮品,将半边红李子制作成果酒、饮品,不断提升半边红李子和树莓的经济价值。

龙达:从“归燕”到“头雁”,让土特产走向全国

龙达(左三)在上海农产品展销会展示绥江半边红李子

  2022年,公司在绥江建立全覆盖的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通过统一销售渠道的方式,将农户向外发快递的运费单价从十几元降低到每单3.5元。同时,通过建立扶贫车间、代售农产品、结对帮扶、提前预购等方式,帮助新滩镇的石龙村、鲢鱼村、石溪村村集体经济年创收20万元。

  授人以渔,传授经验建立人才队伍

  这些年,为了宣传项目和产品,我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展会,先后获荣获第十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提名奖、云南省首届创新创业之星、云南省大学生创业代表等称号。

  2022年开始,我又有了新的身份,担任北华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西南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等高校创新创业导师,我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来激励更多有梦想、有活力的年轻人加入返乡创业的浪潮。

龙达:从“归燕”到“头雁”,让土特产走向全国

2022年龙达(右二)被聘为云南创新创业导师

  2023年,我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头雁”项目培训,与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了更多火花。未来,我打算继续“折腾”,联合云南“头雁”学员抱团发展,一起做好土特产的大文章文章,让更多山货奔向全国。

  通讯员:施丹 孙楷洲 陈云川

  审核专家:葛全胜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

  策划组:宋雅娟 谢芸

  讲述人:龙达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壹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华中农业大学云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