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汲取中华传统农耕智慧,助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汲取中华传统农耕智慧,助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2024-06-12 14:16

  作者:展进涛、卢杨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

  大豆作为我国的本土作物之一,在完善居民营养结构、增强土地肥力、饲养家畜家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豆文化亦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当下国内外形势,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豆业的产销压力,大豆深加工产业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产品到文化的竞争力。

  从大豆到“金豆”的历史进程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大豆起源地,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大豆被誉为中国农业“四大发明”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大豆就已被纳入“五谷”范畴,时多与粟连称为“菽粟”,结合“豆饭藿羹”“啜菽饮水”等记载,说明大豆已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秦汉之后,大豆的食用方式更为多样,出现了豆腐、豆浆、豆豉、豆酱等加工制品。隋唐宋元时期,豆腐被广泛用作“肉味不给”的补充品,《清异录》载:“时戢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先民们还将大豆制作为豆油、大豆黄卷、豆酱等,在食用的同时注重其医疗作用,可谓是对大豆进行了全方面的开发与利用。

  大豆具有保持地力常新壮之功用。农史学家郭文韬认为,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已经出现“叔”字,此字着重描写了地下部根上着生根瘤的特点。战国至秦汉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豆谷轮作的耕作制度,这一制度实行的基础便是先民们逐渐认识到大豆的肥田作用。汉代氾胜之提出“豆有膏”,即大豆具有肥田的效果。战国时期大豆已被普遍用作马、猪、犬的精饲料。《战国策·齐卷》记载:“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大豆茎叶可作为青贮饲料。至明清时期,时人对大豆作为农业资源的认识更为全面。王象晋《群芳谱》指出:“腐之滓,可喂猪……油之滓,可粪地”。可见,大豆加工时产生的废物同样能用作优质的饲料和肥料,以实现物尽其用与生态循环的功效,故清代《致富奇书广集》有载:“今江南用麻饼,豆饼压田,则多收。”

  中国大豆产业:产量增长下的挑战与未来之路

  作为全球范围内的大豆消费大国,我国的大豆产量近年来整体呈增长态势。2022/23年度全球大豆产量约为3.7亿吨,同比增长2.9%。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分别位列前三,我国排名第四。2022年,我国大豆面积达1.54亿亩,增加2743万亩,但分布相对零散,主要集中在东北、黄淮海流域、长江流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从单位面积产量来看,2022年,全球大豆平均单产182.67公斤/亩,美国大豆单产222公斤/亩,巴西大豆单产209.33公斤/亩,我国大豆单产131.83公斤/亩,为全球的72.16%、美国的59.38%、巴西的62.98%。

  立足当下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大豆产业在突破“卡脖子”问题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大豆进口依存度较高且来源地集中。自1996年我国从大豆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以来,大豆产需缺口由225.28万吨增加至2021年的10019.46万吨,增长43.47倍。国内大豆产量不足导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主要进口国是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国,三个国家进口的大豆占总进口量的90%以上。二是大豆产业链开发不足且缺乏竞争力。我国大豆产业虽起步较早、加工品类多,但多数为初加工产品,深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结构较为简单且附加值低,对大豆异黄酮、纤维素等副产品的开发有待进一步深化。此外,我国大豆产业存在产销分离的情况。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大豆的主要种植区,产业发展及加工层次与其他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加之国外主要粮食企业对大豆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存在垄断情况,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大豆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创新与文化传扬我国大豆五千多年的栽培利用史是当下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替代的历史资源、思想渊源与理论财富。对此,我们可从中总结经验,以古鉴今,立足区域差异、种业技术创新,有效传承弘扬大豆文化,以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首先,因时制宜,轮作种植。合理的轮作制度能够调节土壤肥力,从而达到用地养地的效果。大豆是实行轮作的重要作物,先民们将大豆与高粱、谷子、稻、麦等作物结合,根据不同作物的栽培时间以实行轮作种植,做到了因时、因地与因物制宜。对接当下,可进一步宣传与推广大豆在养地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大豆与其他作物的轮作,错峰种植与收获,在增加大豆产量的同时可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达到生态与生产效果的平衡兼顾。

  其次,培育良种,藏粮于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自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重视良种的选育,至元明清时代,先民们已选育了春夏秋冬四季播种与收获的大豆品种,还育有适合稻豆轮作复种的“高脚黄”等著名品种。在历史文献记载与先民经验传续的基础上,要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的搜集和创新力度,摸清大豆种质资源的家底,建立、完善种质资源数据库,推动种质资源的共享。同时,强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攻克大豆良种培育的“卡脖子”问题;完善育种机制,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形成创新发展合力,推动大豆种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最后,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大豆作为重要本土作物之一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大豆文化体系。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不乏与大豆相关的作品,并赋予大豆啜饮自足的乐观主义、孝顺父母的孝文化精神等。剪纸、戏曲等各类传统文化,都蕴含有丰富的大豆元素。随着人们对大豆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大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大豆文化的创作将空前繁荣。在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需以文化为底色,提升大豆产品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对大豆文化进行宣传与赋能,从而助力我国优秀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系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