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良种良法产量高 家家堆起“小山包”
首页> 光明科普>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良种良法产量高 家家堆起“小山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2 05:00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光明日报记者 王冰雅 尚杰

  一季秋雨结束,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55万亩中药材迎来关键抢收期。层层叠叠的药田里,采挖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家家户户的庭院里,新卸车的黄芪堆起座座“小山包”。

  陇西素有“中国黄芪之乡”的美誉。干燥的高原气候和富矿黄绵土,是道地药材的天然温床。“十四五”期间,当地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从种植、加工到仓储、康养的全产业链条。2024年,全县中医药全产业链总产值381亿元,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四成来源于此。

  首阳镇王家磨村二社村民原正明这些天格外忙碌,他和老伴种植的30亩黄芪进入抢收尾声。“种了40多年药材,今年亩产突破800公斤,几乎是前些年的两倍!”看着丰收的景象,原正明难掩喜悦。

  年年种黄芪,为何今年格外高产?

  乡亲们说,一方面是老天帮忙,今年秋季多雨,天气凉爽,恰合黄芪喜阴喜凉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良种良法,让亩产节节增高!

  “中药材人工栽培历史短,品种选育相对滞后,种子发芽率通常只有百分之五十,并且病虫害频发,农户种植成本高、收益没保障。”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毛正云说。

  “十四五”期间,陇西县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和农机企业,建成西北首条中药材种子标准化加工生产线。通过磁选、色选等7道工序,劣质的瘪粒、杂籽被精准筛除,优质种子则被裹上含有微量元素和灭菌药剂的“营养衣”。

  “这套技术让黄芪种子的发芽率跃升到95%,亩均用种量从12到15公斤下降至6公斤。”毛正云说。

  有了良种,还要有良田。陇西县创新推行“三分田”育苗工程,按照“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的模式,向农户免费发放优质种子。据测算,这小小三分田,第二年能为农户带来八千到一万元的增收。

  良种良田,离不开良法。在自家的育苗田,返乡青年禄万斌拨开青绿的黄芪叶片,覆沙的地膜上露出均匀分布的穴孔。“这是地膜穴播覆沙育苗技术,能保墒保温、防止土地板结,让旱作区的药材靠天然降雨就能茁壮成长。”说着,他又指向田间的黄色荧光板和灭虫灯,“这些物理方式能有效减少病虫害传播,这几年,我们田间管理的进步那是看得见、摸得着!”

  政府的支持政策,又给农户吃下“定心丸”。站在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王家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鹏翔算了一笔账:育苗每亩地补贴2300元、成药每亩地补贴1650元,几乎覆盖了种植前期的物化成本。“负担轻了,乡亲们积极性可高!现在村里不见荒田,看着欣欣向荣。”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这为我们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升级指明了方向。未来五年,我们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从源头保障药材道地性,并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高效集成提升产业效能,构建更加规范、精细、智能的现代产业体系。”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局党组成员李倩说。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02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