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正在阅读:“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来源:光明网2019-12-26 10: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Hello大家好,我是“玉兔二号”月球车,12月20日也就是今天我将在北京时间17点44分再一次受光照成功自主“唤醒”,开始第13个月昼的探测工作。我已经在月夜极低温环境下休眠长达14天了,我的四哥“嫦娥四号”着陆器也将于明天12月21日“唤醒”,我们俩将在我三哥“鹊桥”中继星的支持下正式开始数传接收任务,将探测到的宝贵数据传回交到地球上叔叔阿姨们的手里。三哥、四哥和我共同组成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着陆器和“玉兔”月球车分别是我的大哥和二姐,我们同属于落月探测器成员。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落月探测器成员组成图

  说起我们落月探测器家族成员那是个个都很了不起。大哥“嫦娥三号”和二姐“玉兔”代表中国首次实现了月面软着陆,他们于2013年12月15日成功登陆在月球正面的雨海区域,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探测,取得了许多成果。绕月探测器家族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是我们嫦娥探测器大家族了不起的先驱前辈,他们环绕月球飞行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月面影像资料和科学数据,为我们落月家族登上月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嫦娥探测器家族组成图

  同为月球车,我与嫦娥三号“玉兔”姐姐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去的是从来没有实地勘察过的月球背面,月球背面和地球之间是无法直接进行无线电通讯的,因此这个时候就要靠我的三哥“鹊桥”中继星来帮忙了。三哥“鹊桥”是国际上第一颗绕地月L2点运行的中继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与地球的连续可靠中继通信。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地月中继通信示意图

  在他(她)们精彩而传奇经历的感召下,我带着期待而忐忑的心情踏上了自己的月球背面之旅。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奔月之旅开始了

  2018年12月8日,我和四哥乘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踏上了奔月之旅。经过20多天的飞行,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点15分,我们收到了地球上叔叔阿姨们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我们发出的降落指令,当时我们正处在距月面15公里的高度,我不禁有些紧张:“这么高我们能顺利着陆吗?”四哥立马安慰我说:“我身上携带了激光测距传感器、微波测距和测速传感器、以及光学和激光成像传感器,这些科学仪器可以帮助我识别月面的障碍物和坡度,实现自主避障,放心吧我们会顺利着陆的”。的确为了我们这次月球背面成功降落,地球上的叔叔阿姨们做了很多工作,在嫦娥三号成功的基础上,研制了包括动力下降控制、自主粗避障和精避障异构融合、故障快速自主诊断和系统重构等关键技术,解决了航迹起伏高达7km、着陆区狭小条件下的安全着陆难题。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嫦娥三号与嫦娥四号着陆下降轨迹比对图

  10点26分四哥嫦娥四号着陆器带着我成功着陆在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当我看到四哥用他携带的降落相机录制的降落过程视频,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惊险而又幸运,我们有效地避开了着陆点附近的多个大坑。

  “成功了!成功了!”当我们降落的那一刻,我听到来自地球上的一片欢呼声。我和四哥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美国国家航天局、欧洲航天局还有我们亲爱的中国航天局等各大航天机构纷纷向我们发来贺电,地球上媒体纷纷报道:“中国嫦娥四号代表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说起这些不免有点小骄傲呢。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来自地球各大媒体的报道

  落月之后的第一天

  落月后,四哥马上开始投入工作,1月3日11点40分四哥利用着陆器监视相机获取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球背面影像图并传回地球。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发布的图片为嫦娥四号着陆器监视相机拍摄的着陆点南侧月球背面图像

  到下午15时7分的时候我们收到了来自地球的指令,一切准备就绪,我即将要踏上月球背面啦。首先我需要向转移机构开始缓慢移动,转移机构解锁正常,在四哥着陆器和月面之间搭起了一架斜梯,然后我就可以沿着斜梯缓缓地走向月面,22点22分我已经成功踏上月面啦!看看四哥用着陆器监视相机和地形地貌相机为我拍摄的照片,是不是很可爱?得意脸~

  除了与月球背面合影我还与三哥“鹊桥”成功进行了对话,建立了独立的数传链路,以后我们就有专属的聊天室了。我随身携带的科学载荷之一全景相机是我的旅拍神器哦,之后在朋友圈分享我的旅程可都得靠他了。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图为玉兔二号月球车携带的全景相机在第一月昼期间拍摄的月球背面图片

  互拍留念

  自从我踏上月球以来,已经见识了好多不一样的风景,但回头看看离四哥却越来越远了,四哥不能像我一样可以到处行走,从降落那天起他就一直静静地伫立在原地,真担心有一天我走得太远看不清他了。于是,我和四哥约定互相拍照留作纪念,我按照规划好的路径找到最佳的角度,在三哥“鹊桥”发送的遥控指令下,与四哥完成了互拍留念——我用全景相机给四哥拍了照,四哥用它的地形地貌相机给我拍了照。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和四哥以及周围月球背面的地形地貌,我们胸前的五星红旗也分外醒目。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图为经过地面数据接收与处理获得的两器互拍图片,下面的照片由6幅图片拼接而成

  我给四哥拍照的时候,距离四哥相对来说是比较近,而且四哥身材高大,我的全景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不足以囊括四哥的全貌,所以地球上的叔叔阿姨把我拍摄的多张照片利用镶嵌的方式拼接成了四哥的全身照。当然,由于我身材娇小四哥拍我就容易了,全身照一次就完成啦,嘻嘻。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拼接示意图

  月夜休眠

  月球与地球相似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月球上的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约28天。月昼和月夜时间分别大约相当于地球的14天。月夜期间没有光照和太阳辐射,月表红外热流也很小,加上月球没有大气,月壤导热系数小,进入月夜后,月表温度会很快降低至-180℃左右。长时间极低温环境对我和四哥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随身一共携带了四个科学载荷,除了前面提到的全景相机还包括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以及中性原子探测仪(中国-瑞典合作),在一个月昼工作期间这些科学载荷也已经陆续开机进行测试,在后续的月昼工作期将逐步开展科学探测工作,获得更多的科学数据与探测成果。1月12日,这些科学载荷也将和我一起进入第一个月夜休眠,我和四哥将要美美的睡上一觉,静等下一个月昼的来临。

  作者简介

  熊雅颖:硕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助理工程师,中国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成员。

  高兴烨: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程师,中国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成员。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 双工位合练备首发

  • 守护毛泽东旧居的藏族汉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位移井技术是有效开发动用海上边际油田储量的利器,采用大位移井技术可节省40%左右的投资费用,这使得一些油田重新具备了开采的价值,该技术可扩增南海东部边际油田储量超5000万吨。
2024-07-01 09:40
先后生长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一步步提高样品质量,2012年底,薛其坤团队终于成功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2024-07-01 09:39
清晨,太阳从海平面上缓缓升起,一艘蓝白相间的船舶热闹了起来。一个重达2.5吨的ROV(无人揽控潜水器)基础平台从艉甲板被缓缓吊起、布放入水,展开测试工作。
2024-06-30 04:10
6月30日,举世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深圳至中山的车程从此前的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2024-07-01 06:10
7年前,我脱下博士服,穿上蓝色工装,成为新松公司一名研发人员。这些年,怀着“让新松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赶超国外,实现国产机器人核心控制器自研自产”的目标,我全力以赴攻克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创新研发高地,助力新松工业机器人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擦亮“中国‘智’造”的牌匾。
2024-07-01 06:20
建设科技强国,向什么要动力?改革,唯有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指引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2024-07-01 06:05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2024-06-28 10:47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  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
2024-06-28 10:25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日前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可以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服务。 作为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中国计量院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4-06-28 10:23
育秧、移栽是人们常见的水稻栽培方式,而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进行水稻直播,是近年来一种轻简化的栽培方式,但也存在出苗率较低的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伸长对幼苗破土出苗具有关键作用,是提供其迅速破土的主要动力。
2024-06-28 10:19
在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2024-06-28 10:14
Open-ST平台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2024-06-27 10:33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27 10:31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2024-06-27 10:30
如何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2024-06-27 10:29
OpenAI当天发表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2024-06-27 10: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