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正在阅读:“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来源:光明网2019-12-26 10: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Hello大家好,我是“玉兔二号”月球车,12月20日也就是今天我将在北京时间17点44分再一次受光照成功自主“唤醒”,开始第13个月昼的探测工作。我已经在月夜极低温环境下休眠长达14天了,我的四哥“嫦娥四号”着陆器也将于明天12月21日“唤醒”,我们俩将在我三哥“鹊桥”中继星的支持下正式开始数传接收任务,将探测到的宝贵数据传回交到地球上叔叔阿姨们的手里。三哥、四哥和我共同组成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着陆器和“玉兔”月球车分别是我的大哥和二姐,我们同属于落月探测器成员。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落月探测器成员组成图

  说起我们落月探测器家族成员那是个个都很了不起。大哥“嫦娥三号”和二姐“玉兔”代表中国首次实现了月面软着陆,他们于2013年12月15日成功登陆在月球正面的雨海区域,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探测,取得了许多成果。绕月探测器家族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是我们嫦娥探测器大家族了不起的先驱前辈,他们环绕月球飞行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月面影像资料和科学数据,为我们落月家族登上月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嫦娥探测器家族组成图

  同为月球车,我与嫦娥三号“玉兔”姐姐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去的是从来没有实地勘察过的月球背面,月球背面和地球之间是无法直接进行无线电通讯的,因此这个时候就要靠我的三哥“鹊桥”中继星来帮忙了。三哥“鹊桥”是国际上第一颗绕地月L2点运行的中继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与地球的连续可靠中继通信。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地月中继通信示意图

  在他(她)们精彩而传奇经历的感召下,我带着期待而忐忑的心情踏上了自己的月球背面之旅。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奔月之旅开始了

  2018年12月8日,我和四哥乘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踏上了奔月之旅。经过20多天的飞行,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点15分,我们收到了地球上叔叔阿姨们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我们发出的降落指令,当时我们正处在距月面15公里的高度,我不禁有些紧张:“这么高我们能顺利着陆吗?”四哥立马安慰我说:“我身上携带了激光测距传感器、微波测距和测速传感器、以及光学和激光成像传感器,这些科学仪器可以帮助我识别月面的障碍物和坡度,实现自主避障,放心吧我们会顺利着陆的”。的确为了我们这次月球背面成功降落,地球上的叔叔阿姨们做了很多工作,在嫦娥三号成功的基础上,研制了包括动力下降控制、自主粗避障和精避障异构融合、故障快速自主诊断和系统重构等关键技术,解决了航迹起伏高达7km、着陆区狭小条件下的安全着陆难题。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嫦娥三号与嫦娥四号着陆下降轨迹比对图

  10点26分四哥嫦娥四号着陆器带着我成功着陆在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当我看到四哥用他携带的降落相机录制的降落过程视频,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惊险而又幸运,我们有效地避开了着陆点附近的多个大坑。

  “成功了!成功了!”当我们降落的那一刻,我听到来自地球上的一片欢呼声。我和四哥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美国国家航天局、欧洲航天局还有我们亲爱的中国航天局等各大航天机构纷纷向我们发来贺电,地球上媒体纷纷报道:“中国嫦娥四号代表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说起这些不免有点小骄傲呢。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来自地球各大媒体的报道

  落月之后的第一天

  落月后,四哥马上开始投入工作,1月3日11点40分四哥利用着陆器监视相机获取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球背面影像图并传回地球。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发布的图片为嫦娥四号着陆器监视相机拍摄的着陆点南侧月球背面图像

  到下午15时7分的时候我们收到了来自地球的指令,一切准备就绪,我即将要踏上月球背面啦。首先我需要向转移机构开始缓慢移动,转移机构解锁正常,在四哥着陆器和月面之间搭起了一架斜梯,然后我就可以沿着斜梯缓缓地走向月面,22点22分我已经成功踏上月面啦!看看四哥用着陆器监视相机和地形地貌相机为我拍摄的照片,是不是很可爱?得意脸~

  除了与月球背面合影我还与三哥“鹊桥”成功进行了对话,建立了独立的数传链路,以后我们就有专属的聊天室了。我随身携带的科学载荷之一全景相机是我的旅拍神器哦,之后在朋友圈分享我的旅程可都得靠他了。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图为玉兔二号月球车携带的全景相机在第一月昼期间拍摄的月球背面图片

  互拍留念

  自从我踏上月球以来,已经见识了好多不一样的风景,但回头看看离四哥却越来越远了,四哥不能像我一样可以到处行走,从降落那天起他就一直静静地伫立在原地,真担心有一天我走得太远看不清他了。于是,我和四哥约定互相拍照留作纪念,我按照规划好的路径找到最佳的角度,在三哥“鹊桥”发送的遥控指令下,与四哥完成了互拍留念——我用全景相机给四哥拍了照,四哥用它的地形地貌相机给我拍了照。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和四哥以及周围月球背面的地形地貌,我们胸前的五星红旗也分外醒目。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图为经过地面数据接收与处理获得的两器互拍图片,下面的照片由6幅图片拼接而成

  我给四哥拍照的时候,距离四哥相对来说是比较近,而且四哥身材高大,我的全景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不足以囊括四哥的全貌,所以地球上的叔叔阿姨把我拍摄的多张照片利用镶嵌的方式拼接成了四哥的全身照。当然,由于我身材娇小四哥拍我就容易了,全身照一次就完成啦,嘻嘻。

“玉兔二号”月球背面旅行日记①

  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拼接示意图

  月夜休眠

  月球与地球相似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月球上的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约28天。月昼和月夜时间分别大约相当于地球的14天。月夜期间没有光照和太阳辐射,月表红外热流也很小,加上月球没有大气,月壤导热系数小,进入月夜后,月表温度会很快降低至-180℃左右。长时间极低温环境对我和四哥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随身一共携带了四个科学载荷,除了前面提到的全景相机还包括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以及中性原子探测仪(中国-瑞典合作),在一个月昼工作期间这些科学载荷也已经陆续开机进行测试,在后续的月昼工作期将逐步开展科学探测工作,获得更多的科学数据与探测成果。1月12日,这些科学载荷也将和我一起进入第一个月夜休眠,我和四哥将要美美的睡上一觉,静等下一个月昼的来临。

  作者简介

  熊雅颖:硕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助理工程师,中国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成员。

  高兴烨: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程师,中国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成员。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中央歌剧院《卡门》唱响沙特

  • 电影《日掛中天》主创亮相威尼斯电影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