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复杂的一“日”

来源:光明网2021-01-27 10: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请随我们进入“时间”的故事。

  “日”是人们最容易直观感受到的时间单位。那么,日(天)是怎样形成的?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每天的长度并不是24小时,地球像个醉汉一样在改变着日的长度。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在不停自转的,这是“日”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自转,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夜晚。地球不停的自转,于是就有了各个地方白天和夜晚的差别。

复杂的一“日”

图1. 地球上被太阳照射的地方就是白天(图源:作者)

  在任何一个地方进行观测,连续看到两次日出,就能有一个基本的周期,可以作为一个时间的尺度。时间尺度就是选定一个起点,按照固定的间隔进行累加的一个标准。

  有了时间尺度,我们可以把任何两个物理事件在这个尺度上标记,就能够比较两个事件的先后次序了。

  选定“日”这个基本的时间间隔后,一天从哪里开始呢?不要小看这个问题,直到现在都有不同的标准!

复杂的一“日”

图2. 有人认为一天是从日出开始(图源:作者)

  古埃及人认为一天是从日出开始。在公元前3000年,他们就把日出作为一天的开始,日落作为夜的开始,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因为一年四季的昼夜并不相等,因此他们的小时长度也是变化的。实行变化的小时,让他们比较容易知道白天还剩多长时间。

  犹太人的一天则是从日落开始的。他们认为:“将黑暗作为开始的人,他的最后是光明;将光明作为开始的人,他的最后是黑暗。”穆斯林,古希腊,古巴比伦人,还有基督教礼拜仪式等,都是把日落作为一天的开始。

复杂的一“日”

图3. 有人认为一天从日落开始(图源:作者)

  天文学家是古代掌握时间的人,他们恐怕是不想将自己夜间的观测数据放在两天,于是就把一天的开始定在了中午。而航海家为了定位,使用的是天文学家的方法。所以航海日和天文日的一天的开始都是正午。古代的翁布里亚人是将正午作为一天的开始。

复杂的一“日”

图4. 有人认为一天从正午开始(图源:作者)

  到19世纪,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统一将一天的开始定义在午夜,但也有少数穆斯林和犹太人还是从日落开始他们的一天。

复杂的一“日”

图5. 有人认为一天从午夜开始(图源:网络)

  统一“日”的起点后,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日”究竟有多长? 如果你被问到这个问题,你可能很快就会给出类似这样的答案:一天有24小时×60分钟/小时×60秒/分钟=86400秒。但是我要告诉你,这只是大概正确!实际上一天并没有这么多,你会不会惊讶呢。

  日的长度是由太阳的周期变化引起的,但太阳的周期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地球一边自转,又一边绕太阳公转,这就会改变日的长度。因为地球一年绕太阳转360度,因此每天看到的太阳,要比前一天看到的太阳位置变化大约1度。也就是说地球要多转1度才能看到同样的太阳。这样,一天的时间就多于24小时。

  再加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速度、月亮的影响等因素,一天的长度在不停的变化。秋分和冬至两个时期,日的长度相差最大,能长达51秒。

复杂的一“日”

图6. 日的长度是不停变化的(图源:作者)

  摒弃地球公转的影响,参考遥远的恒星来观测地球自转,也会得出日的长度是逐渐增加的结论。下图是近40年来一天长度的变化,横坐标是年,纵坐标是一天的长度与86400秒的偏差。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自转的长期趋势是变慢的,但也存在不规则的变化,有时快,有时慢。

复杂的一“日”

图7. 日的平均长度长期趋势是逐渐增加的(图源:作者)

  人们对“日”进行了比较透彻的研究,诸多结果显得“日”比较复杂。但确实是应该复杂的,因为日是我们时间体系的基础。

  作者简介:

  李孝辉,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卫星导航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时间频率测量、时间同步、卫星导航。

  朱琳,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卫星导航系统时间监测与评估、多模导航中系统时间偏差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持中俄蒙元首第七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