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图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选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攻坚克难的30个生动案例,充分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现将这30个案例予以编发,供大家学习借鉴,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引言】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摘要】
20世纪末,作为浙江贫困县之一的安吉,为脱贫致富走上“工业强县”之路,尽管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增长,顺利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综合性发展目标,成为摆在安吉面前的一道难题。
2001年,安吉县确定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断探索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了安吉走“生态立县”发展之路的决心。2008年,安吉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开始实施以“中国美丽乡村”为载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目标,实施了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从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方面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建设内在动力。经过十余年努力,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样板。 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安吉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农业与非农产业互促共进的发展道路,积累了包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标准化建设、全域化推进、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等宝贵经验,为其他类似资源禀赋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两山”理念 美丽乡村
一、背景情况
安吉,地处浙西北,县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6.8万人,下辖8镇3乡4街道、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产业示范区。素有“中国竹乡”“中国转椅之乡”“中国白茶之乡”等美誉。
在选择发展道路时,安吉曾走过弯路。20世纪末,作为浙江贫困县之一的安吉,为脱贫致富走上了“工业强县”之路,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企业相继崛起,尽管GDP一路高速增长,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2001年,安吉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下决心改变先破坏后修复的传统发展模式,开始对新的发展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活动。通过有效整治,安吉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明显落后于周边地区,依然是浙江贫困县和欠发达县之一。部分干部群众对于保护环境还是发展经济产生了疑惑与争论。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先后两次来到安吉调研:2003年4月9日,习近平同志到安吉调研生态建设工作。在听到安吉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时,他指出“对安吉来说,‘生态立县’是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调研民主法治村建设。当听到村党支部书记汇报余村通过民主决策关停了污染环境的矿山时,他表扬了余村的做法,认为这是“高明之举”,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调研讲话,给安吉走“生态立县”的道路坚定了信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自2008年以来,安吉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劲往一处使,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把安吉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穷县建设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名县。
二、主要做法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安吉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根据浙江2003年开展的“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开展的一项特色工作。2008年初,安吉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目标,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全部行政村建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农村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问题,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走向全面综合系统的升级版,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于一体,注重机制创新,抓住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两个牛鼻子,不断推动乡村美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一)坚持规划引领,精心绘制美丽乡村蓝图
“中国美丽乡村”怎么建?实现怎样的新目标?时间跨度多久?实施步骤如何?这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首要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安吉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统筹整合县域美丽资源,既强化规划统一编制执行,又鼓励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1.突出规划引领。结合县域实际、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统一整合,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原则,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入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乡(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对接,先后编制了《安吉县建设“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等一系列县域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建设规划体系。
2.注重彰显特色。安吉十分注重对特色建筑的保护和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并将其与乡村氛围很好地结合,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的各阶段。同时按山区、平原、丘陵等不同地理位置和产业布局状况,将全县15个乡镇和187个行政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发展功能,划分为“一中心五重镇两大特色区块”和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明确发展目标和创建任务。逐镇逐村编制个性规划,完善功能集聚,突出个性特色。
3.实行立体打造。着眼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乡镇为链接,以村为节点,统筹打造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联动、互促共进,推进城、镇、村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形成众星捧月、日月交辉的整体态势。
(二)实施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品质
有了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后,具体如何操作?如何将纸上的蓝图变为现实?这是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回应的重要议题。安吉的做法是科学谋划、通盘考虑,以标准化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1.构建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安吉努力做到“建有规范、评有标准、管有办法”,确保整个建设过程协调有序,科学有效,形成“一中心、四个面、三十六个点”为元素的“中国美丽乡村”标准体系。创设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对美丽乡村创建,考核标准一致、奖补标准一致、项目审核一致,做到美丽乡村创建村村有份,体现了规则公平。通过指令创建与自愿申报相结合的办法,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美丽乡村创建根据每个村的现有基础和实力,按特色村、重点村、精品村、精品示范村四个阶段性创建目标梯度推进,抓点连线扩面,最终达到村村精品。到2018年底,187个行政村和所有规划保留点全部完成美丽乡村创建,真正实现100%覆盖,建成精品示范村44个。
2.均衡推进。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全县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实施垃圾分类、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等行政村全覆盖,每个村都建有劳动保障信息平台,拥有农民广场、乡村舞台、篮球场、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农村联网公路、城乡公交、卫生服务、居家养老、学前教育、广播电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13项公共服务全覆盖。
3.个性打造。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生态环境特色,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进行分类打造,全面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注重古迹保留,对当地从古到今内含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的古宅、老街、礼堂、民房等古迹、古建筑予以保留,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其现代的新内涵。体现传承出新,91个文化大礼堂和46家农村数字影院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相继建成,建成1个中心馆和36个地域文化展示馆,将孝文化、竹文化等,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展示,并形成了威风锣鼓、竹叶龙、孝子灯、犟驴子、皮影戏等一大批乡村特色文艺节目。
4.多元投入。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及项目,优先安排创建村。截至目前,安吉县直接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财政奖补资金已超20亿元。同时引导村集体通过向上争取、盘活资源等方式加大项目投入,引导农户通过投工投劳改善居住条件和优化周边环境。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效益农业、休闲产业等生态绿色产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共撬动各类金融工商资本投入200亿元以上。
(三)推进长效管理,持续保持美丽乡村美丽度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能因为创建通过验收而停止步伐。通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良好的环境卫生状况如何保持,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如何维护?如何长效发挥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成为新难题。对此,安吉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1.健全规章制度。出台《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通过扩大考核范围、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奖惩力度、创新管理方法等途径,巩固扩大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制定美丽乡村物业管理办法,设立“美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建立“乡镇物业中心”,强化监督考核。将环卫保洁整体打包交由专业物业公司管理,或将部分区块保洁、绿化养护等项目外包给专业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确定每季度最后一月的25日为美丽乡村文明规劝日,工青妇等各级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四季美丽”规劝活动,根治“四抛六乱”等有损环境的行为,全面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2.加强部门协作。多个职能部门联合成立督查考核办公室,实行月检查、月巡视、月轮换、月通报和年考核5项工作机制,对全县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农村社区)实行分片督查,考核涵盖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园林绿化养护、生活污水设施管理等方面设定评价标准,考核结果纳入对行政村的年度长效管理综合考核。
3.强化考核奖惩。实行美丽乡村警告、降级、摘牌制度,取消美丽乡村终身制,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监管。截至目前,受到降级和摘牌处理的村累计达到23个。开通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网络投诉举报平台,开设“美丽安吉找不足”媒体曝光平台,引导全民参与。
(四)探索村庄经营,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生态价值转化
建成的美丽乡村在实施有效长效运维管理后,建设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持。但乡村管理上的支出高,政府在长效运维管理上的支持毕竟有限,如何实现乡村“自我造血”能力,从而使美丽乡村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安吉坚持以经营为主引擎,不断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绿色经济发展的资本。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经营,按照村庄特色对全县187个行政村进行分类策划、分类设计、分类建设、分类经营,截至2018年底全县仅44个精品示范村吸引工商资本项目达252个,投资额233亿元。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首个全域4A级旅游景区,4A级景区村庄4个,A级景区村庄38个。
1.大力推进休闲旅游产业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涌现出了以高家堂村、鲁家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美丽乡村经营典范。以多种模式做好美丽乡村的经营文章,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如横山坞村的工业物业模式、鲁家村的田园综合体模式、尚书干村的文化旅游模式、高家堂村的生态旅游模式。同时,还发展提升了570多家精品农家乐、洋家乐和民宿,到2018年底安吉县休闲旅游业总人次达2504万,旅游总收入达324.7亿元,实现了“绿水青山”的“淌金流银”。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按照“一乡一张图、全县一幅画”的总体格局,加快农业“两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为浙江唯一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县”,形成林下培植、林下养殖、林下休闲三大模式,竹林生态化经营、合作化经营、全产业链经营取得发展,竹产业年产值达到190亿元。
3.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入驻。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强。天使小镇—凯蒂猫家园、亚洲最大的水上乐园欢乐风暴、田园加勒比、中南百草园等优质亲子旅游项目,JW万豪、君澜、阿丽拉等品牌酒店相继建成营业。同时安吉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交通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吸引了一批优秀人士来安吉投资兴业。催生了一批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3家。全县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德智能冷链物流技术研究室成立。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专利金奖、省“万人计划”全面实现零突破。
(五)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美丽乡村创建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农民以及各类资源要素,如何激发各方主动积极参与到建设中来?在制度设计方面就显得十分重要。安吉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攻坚,全面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努力提高参与创建积极性和效率。
1.构建全民共建共享创建机制。加大创建力量的整合,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美丽乡村建设县、乡镇、村三级全部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将建设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到人、到点,实行县领导联系创建村制度,并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专项视察。突出农民主体。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群众满意。创建工作按照“村民大会集体商量、村级组织自主申报、农民群众全员参与”的原则,把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变“为我建”为“我要建”。动员社会参与。深入推进与国家、省有关部委、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项合作,争取在项目、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2.健全完善要素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投融资体系创新,成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总公司,设立县财政以奖励资金担保、信用社专项贷款,实施拟奖资金担保融资“镇贷村用”模式,构建起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推行动产抵押、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等多种担保形式,依法建立完善乡村旅游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乡村旅游发展。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价格等相关政策,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引导和支持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创新柔性引才引智机制,研究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着力引进环保、规划、旅游等一批急需专业人才。
3.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加大生态资本保值增值力度,探索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将“绿色GDP”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重要内容。根据功能定位,将乡镇分工业经济、休闲经济和综合等三类,设置个性化指标进行考核。
在“两山”理念引导下,安吉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产业互促共赢的科学发展路子,先后获得全国首个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首个获得县、首批中国生态文明奖、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集体、首批全国“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美丽中国”最美城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荣誉。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也从省级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2019年6月1日,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代理执行主任乔伊斯·姆苏亚率团队来安吉考察生态文明建设时说:“在安吉,大家近距离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亲眼见证政府主导,并与社会化力量通力合作开展环境治理,实现经济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绿色发展的转变,这不仅应对了资源紧缺的问题,也实现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全世界提供了一条可借鉴参考的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安吉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了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一是绿水青山颜值更高。2007年以来,安吉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均达7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1%,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成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二是金山银山成色更足。2007年以来,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影视小镇、省自然博物院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安吉。与2017年相比,安吉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22亿元增加到404.32亿元,年均增长9.6%,财政总收入从11.1亿元增加到80.08亿元,年均增长19.7%,三产占比由10.0∶50.4∶39.6调整到6.5∶44.0∶49.5。三是百姓生活品质更好。2007年以来,安吉的农村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196元增加到30541元,高于2018年全省平均的2703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548元增加到52617元。城乡收入比从2.02∶1缩小到1.72∶1。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不断提升,13项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平安和谐程度、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统筹城乡实现度达到90%。建成了一批文化礼堂、数字影院、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了“两公里便民服务圈”。
三、经验启示
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表明,山区县的资源在绿水青山,潜力在绿水青山,山区县的发展完全可以摒弃常规模式,即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一条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两山”理念体现了发展实质、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体现了发展观、生态观、价值观、政绩观的转变提升,是新常态下发展的一种更高境界。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就是践行“两山”理念之路。安吉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把生态放在首要的突出的位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把安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财富、一种资本来经营,发挥环境资源作为“资本”应具有的经济功能,以滋生出更大的财富,进而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从提出到实践,再到取得当前的成效,上下统一、前后一致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民生福祉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农村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大量建设项目,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尊重民意、维护民利、由民作主原则,注重由农民群众自己决定村庄整治建设等重大问题,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协调和保护好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一呼百应”、建设美好乡村的生动局面。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成果,大力推进城镇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基础延伸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供给由“扩大覆盖保基本”向“提升内涵谋发展”转变,在美丽乡村基础配套、精品建设中不断夯实民生福祉,增强群众获得感,提升幸福指数。
(三)坚持标准化建设,确保建设品质通过构建框架完整、有机配套、动态灵活、社会参与的标准体系,安吉县将标准的理念、标准的方法、标准的要求和标准的技术应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并总结提炼出美丽乡村建设的通用要求和细化标准,即《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增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社会参与性。标准化规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流程和责任,使整个美丽乡村建设在具体的实施中更完善、更科学、更合理。同时,标准化对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通用领域提出了规范性参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丽乡村建设效率,降低了探索成本,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四)坚持全域化推进,强化因地制宜坚持科学谋划,通盘考虑,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业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一是空间上全覆盖。把全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把一个行政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每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由点到面,连着点,串成片,千村千面,由盆景到风景,全覆盖,一个不落下,全县187个行政村就是187幅风景画。二是形态上抓特色。按照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四美”原则,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三是建设上重联动。在乡村抓美丽乡村创建,在集镇推风情小镇建设,在县城创优雅竹城精品,形成城、镇、村立体化推进格局。
(五)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久久为功从2001年确立“生态立县”,到2008年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党的十八大后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安吉始终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始终把资源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作为发展的主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各种业态的美丽经济,造就了强劲的可持续的发展后劲。美丽没有终点,2017年,安吉县委县政府又提出了建设“中国最美县域”的发展目标,把美丽乡村上升为美丽县域战略,旨在实现由局部美向全域美、环境美向发展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的升华,继续为美丽中国的实践添砖加瓦。
来源:选自《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