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秦岭深处“护水人”:扎根深山十八载 换得清水润长安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要闻 > 正文

秦岭深处“护水人”:扎根深山十八载 换得清水润长安

来源:光明网2022-10-09 17:34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每年向西安市提供饮用水约3.8亿立方米,供水量占比超过76%。近日,西安市黑河环保总站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他们为了守护好这一湾碧水,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总站的环保卫士们,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里默默坚守了18年。

秦岭深处“护水人”:扎根深山十八载 换得清水润长安

  20000公里巡查路 守好西安生命线

  黑河全长125.8公里,水量充沛、水质清冽甘甜。作为西安市最重要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黑河不仅是陪伴西安人民成长的“母亲河”,更是西安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西安市黑河环保总站站长王宏启说,黑河水源地保护区总面积达1481平方公里,区域内涉及6个行政乡镇、43个自然村,流域面积广、支流多,监管任务繁重。为了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对水质的影响,黑河环保卫士需要不断巡查监测,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18年来,他们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保护区内的大小支流、水库旁,每年人均巡查20000余公里。

秦岭深处“护水人”:扎根深山十八载 换得清水润长安

  但即便是走了无数次的巡查路,在极端天气后也会变得充满未知和挑战。环境监督科科长马晓峰说,“山里的天气难以预测,见云就是雨。一旦遇上雨天,山体就很容易滑坡。即使雨停了,松动的山体也常常会有落石。山上的滚石猝不及防就擦身而过,让人心惊胆战。”暴雨过后河水暴涨,且容易产生道路塌方、山体滑坡等情况,护水人必须第一时间排查环境风险隐患,掌握灾害损毁情况,及时进行处置。

秦岭深处“护水人”:扎根深山十八载 换得清水润长安

  今年57岁的毛屯高,在距离总站25公里的陈河分站已经坚守了十八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秦岭深山的每个犄角旮旯他都烂熟于心。每天,他都要对辖区内的河流及重点风险源进行巡检,在秦岭深处,他是一名孤独的“护水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做黑河人、勇于担当,铸黑河魂、无私奉献”的团队文化。

  引入水质监测“黑科技” 黑河水质持续向好

  近年来,黑河水质持续向好,西安人民享用优质饮用水源的幸福感明显增强。在国家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参与评价的106项指标中,黑河水源地水质常年优于Ⅱ类标准,达标率100%。特别是进入“十四五”时期,黑河水源地主要污染物浓度年均值较“十三五”期间又有明显下降,黑河水域内COD下降18.03%,高锰酸盐指数下降11.48%,氨氮下降44.55%,总氮下降20.64%……

秦岭深处“护水人”:扎根深山十八载 换得清水润长安

  这些亮眼的成绩,得益于黑河环保人对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制定的一系列新措施、引进的一系列新设备。在市黑河环保总站的实验室里,实时水质监控设备、无人自动采样监测船、流量流速计、快检试剂包……一件件高科技设备让水质监测时间缩短再缩短,让黑河环保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增强再增强。

  水质监测科的张召宏负责黑河的水质检测,一年四季,他总是背着仪器,拿着专业工具,徒步在山间河边追溯每条支流的源头,研究水流生态变化。水质监测科的团队每月都要对汇流池的水质进行检测,遇到特殊时期,更是以“天”为单位来进行。据了解,水质监测科年均分析水质数据2000余条,在黑河饮用水水体特征指标、藻毒素产生分布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多项研究成果。

秦岭深处“护水人”:扎根深山十八载 换得清水润长安

  同时,黑河环保卫士还不断加强水质科研攻关,依托多种高技术监测手段,形成了全时段、全流域覆盖的水质监测预警体系。他们在保护区重点区域实施围网封闭管理,在黑河主河道等重点地段设立了警示标志,架设了25个远红外高速低照度无线传输云台摄像机,13个语音播报系统,全天候开展移动风险源检查和常态化环境宣传教育,将人为因素造成的水源污染隐患消除至最低。此外,在库区、库尾、源头建有4处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引进无人自动采样监测船,“人防+技防”双举并施,实现全流域范围内的监测。

  “红色联盟” 齐力护好一方净水

  为了争取更多力量参与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西安市黑河环保总站牵头建立起职能部门、各级政府、驻地企事业单位等多方联动的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红色联盟”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巡查。他们主动深入“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单位,手把手帮助企业解决环境治理难题,被生态环境部列为“六稳”、“六保”陕西省帮扶企业典型案例。

秦岭深处“护水人”:扎根深山十八载 换得清水润长安

  18年来,“护水人”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巍巍秦岭的山水之间,用热爱和奉献诠释了环保人的职责和使命,用初心和坚守描绘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铁军精神底色,用实际行动为西安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保驾护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安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结合正在开展的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提升,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西安市生态环境局 牟晨)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逐梦海天 青春滚烫——记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 创新潮涌链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