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书写绿色传奇 | 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群体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要闻 > 正文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书写绿色传奇 | 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群体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2023-11-17 19:06

  茫茫腾格里,三代治沙情。是怎样的决心,让6位农民扛起治沙的铁锨?是怎样的坚守,让子孙后代立下“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誓言?是怎样的奋斗,让不毛之地成为生机盎然的绿洲?

  “戈壁滩,古道边,荒漠连天;土也黄,天也黄,沙尘常现……”40年前,甘肃省古浪县饱受腾格里沙漠侵袭,其中最大的风沙口八步沙,更是一片不毛之地。

  1981年,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6位农民,自发组建集体林场——八步沙林场,联合承包沙地治沙造林,义无反顾向茫茫沙漠发起挑战,开启了漫漫治沙路。

  治理后的黑岗沙

  未治理的黑岗沙

  筚路蓝缕 绿色屏障护农田

  腾格里,蒙古语意为“天”,寓意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作为中国四大沙漠之一,腾格里沙漠南越长城、东抵贺兰山、西至雅布赖山,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

  在八步沙,腾格里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给周边10多个村庄、超过13.3平方公里的良田和当地3万多名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过境公路、铁路造成巨大危害,无数人被迫背井离乡,逃离荒漠。

  “六老汉”不愿辛勤种下的庄稼屡屡被风沙侵袭,承包了7.5万亩治沙任务,决定在八步沙种树。

  治沙造林初期,条件设施简陋,仅有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春秋时节,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为了赶进度,“六老汉”全家动员,6个家庭40多人全部上阵,还雇了不少邻居去帮工。

  为了省时间,他们索性卷起铺盖住进沙窝里。没有房子住,就在沙地上挖个壕沟,用柴草搭上个地窝铺住。没有炉子生火做饭,就用三块石头支口锅,开水泡馍来充饥。大风一起,沙子刮到锅碗里,吃到嘴里把牙齿咯得吱吱响。

  初期由于经验不足,栽植的树苗次年春季一场大风就能刮走六七成,但他们坚信“只要有活的树,就说明这个沙能治”。

  经过反复摸索,最终探索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技术,总结出“稻草沙障+沙生苗木”“治沙要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等治沙模式,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明显提高,第二年苗木成活率达76%、保存率达70%。

  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他们先后治理沙漠7.5万亩,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使近10万亩农田免受风沙侵蚀,治沙效果初步体现。

  三代接续 誓把黄沙变绿洲

  青丝变华发。“六老汉”的儿孙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铁锨,治沙事业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2000年起,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带领贺中强、石银山、罗兴全、程生学、王志鹏等第二代治沙人走进了八步沙,坚持“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并立下誓言:治沙的步伐一刻不能停歇,一定要把父辈肩上治沙这面大旗继续扛下去。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工作照

  八步沙二代治沙人

  第二代治沙人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累计在该区域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治理区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治沙效果跨越式提升。

  2009年,林场引进市场机制,成立了古浪县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在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完成治沙造林4.6万亩,并承包15.7万亩封禁保护区管护任务。

  2016年起,在完成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治理后,以年仅21岁的郭玺(郭万刚的侄子)和大学生陈树君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治沙人来到八步沙林场。

  他们在传承发扬前辈治沙造林精神的同时,不断探索科学高效治沙造林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在第二代治沙人的带领下,引进了工程机械治沙技术,大规模压沙治沙,不畏艰辛,接续奋斗。依托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北防护林、规模化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采取工程固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措施,在县城北部沙区风沙前沿和重点风沙口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活动。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0.2万亩、退化林分改造10万亩,造林成活率达80%以上,实现了由沙漠到绿洲的转变。

  目前,八步沙林场打破原有家庭联户式承包经营模式,成立了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并利用八步沙独特自然地理条件,建成相关设备齐全的林下养鸡场,创建了“八步沙溜达鸡”有机绿色品牌,“溜达鸡”现有存栏量3万只,每年出栏5000只,年收入可达50万余元,实现了沙漠变绿、治沙人致富的目标。

  精神常在 树新时代治沙楷模

  40多年来,“六老汉”三代人不惧恶劣环境和防沙治沙的艰难困苦,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以及花卉、观赏苗木1000多万株。在不毛之地的腾格里沙漠建起了绿色防沙带和绿色产业带,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山的转变,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三代治沙人背草治沙

  林场组织群众在黑岗沙植树

  至今,八步沙林场先后荣获60余项荣誉称号。中宣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草局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群体“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群体”称号。“六老汉”中的石满、张润元先后荣获“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第四届地球奖”荣誉称号,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被授予全国“林业英雄”称号。

  如今,八步沙林场坚持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沙产业。林场主动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林场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帮助移民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大力挖掘发展沙漠旅游资源,利用八步沙林场的沙地、林地、草地等自然资源和传统村落,打造体现“六老汉”等治沙人的当代愚公精神和几代人治沙群体智慧。兼具党性教育、生态研学、绿洲休闲及乡愁记忆的“两山”实践创新示范生态旅游区,集中展示八步沙生态治理成果,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六老汉”三代人与沙漠同行近半个世纪,与风沙抗争,久久为功,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一代接着一代干,战风沙,缚黄龙,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中,用汗水和心血谱写了一曲让沙漠披绿生金的时代壮歌。(黄山)

  (本文图片均由古浪县林草局提供)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