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 主题边会在COP28开幕日举办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要闻 > 正文

“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 主题边会在COP28开幕日举办

来源:光明网2023-12-06 17:04

  光明网讯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主题边会在阿联酋迪拜举行。

“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 主题边会在COP28开幕日举办

  本场边会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中山大学、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由《环境保护》杂志社、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承办,邀请政府代表、中外城市代表、高校代表、研究机构代表、NGO组织、企业代表、媒体等与会,共同探讨城市和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发挥各方力量,推动国内外城市和城市群在气候治理中深化合作。

“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 主题边会在COP28开幕日举办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孙桢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孙桢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大幅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推进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启动全球覆盖温室气体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不断深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结合此次边会主题,孙桢提出,要讲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决心,讲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成果,讲好中国低碳城市治理经验,让全体人民、社会各界、世界各国看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决态度,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 主题边会在COP28开幕日举办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在致辞表示,低碳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矛盾和挑战逐渐显现,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凝聚共识、大胆探索,力争取得重大突破。低碳试点是探索全国统筹和先行先试有机结合的“试验田”,亟需深化顶层设计,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低碳试点还是探索讲好中国低碳故事和中国贡献的“宣言书”,亟需打造中国样板,引领全球治理。

“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 主题边会在COP28开幕日举办

  阿联酋大学副校长Ahmed Murad

  阿联酋大学副校长Ahmed Murad对边会及主办方表示感谢,他介绍,阿联酋大学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第一所大学,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为了提高国际研究地位,阿联酋大学与全球合作伙伴紧密联系,为地区或世界面临的挑战提供研究解决方案,在气候治理研究及平台建设上有诸多有益尝试,希望和中方研究机构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气候行动。

“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 主题边会在COP28开幕日举办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助理,《环境保护》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郭媛媛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助理,《环境保护》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郭媛媛在致辞中表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讲好气候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通过故事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真实、立体、全面地传播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成效,鼓励更多人自觉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作为生态文明宣传主阵地,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向世界传播美丽中国实践成效。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时代责任感践行绿色低碳发展,通过书刊出版、数字化传播、生态文化活动等推动构建可与世界各国共通的、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

“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 主题边会在COP28开幕日举办

  中山大学工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王鹏

  中山大学工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王鹏在致辞中表示,绿色低碳发展既是应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危机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大湾区建设中的运用,赋予了大湾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使命。中山大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代表,已经组建了多个应对气候变化专项团队,结合国家低碳城市的达峰要求,以及“碳中和愿景”相关战略,开展“碳达峰路径”研究相关工作,为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智慧,扎根大湾区更好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支撑广东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

  此次主题边会设置多个议题,既有英文宣传片展播,又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故事分享,还有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专家对话。在中国故事环节,通过北京、广西、重庆、河北、浙江、江西、湖南、甘肃、宁夏等省份优秀城市案例展播及代表的分享,多角度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介绍了北京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与气候治理的行动。北京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有力、有效的规划、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更归功于2000多万市民的大力支持、共同参与。通过《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2023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的制定以及生态环境公益大使引领,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引领等,推进公众形成采取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使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更加多样、传播更加广泛、力量更加多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欧波通过视频分享广西保护好山山水水的故事。广西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文件明确到203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顺利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加快结构优化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柳州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建成全区首个绿色金融服务平台。

  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东亚区总监陈波平介绍了中国气候变化的背景,列举了国家层面和城市层面关于绿色社区的相关政策文件,通过青岛、成都、深圳、武汉的近/净零碳案例,展示了中国在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建设“零排放区域”、打造“超低能源建筑”、建立“绿色产业目录”、打造“公园城市”和“近零社区”、实施“海绵城市”改造项目和生态修复项目等方面的探索,为中国城市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架起了桥梁。

  北京排水集团生产部部长葛勇涛介绍了北京排水集团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引领能源低碳革命,推动绿色转型。其高安屯再生水厂通过餐厨垃圾与污泥协同处置(污泥700吨/天+餐厨550吨/天),每年可产沼气3000万立方米,沼气发电量480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万吨。不仅能够完全实现高安屯再生水厂电能自给,还可向外输送电能,成为全国第一座电能自给再生水厂。其自主研发应用的厌氧氨氧化技术,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比,可节省占地和投资20%以上,节约电耗30%以上,节约药剂90%以上,碳排放减少50%以上,为未来实现城市污水处理厂能源自给和能源供给提供支撑。

  《中国日报》生态环境资深媒体人侯黎强结合自身经验,从媒体角度提出要打造城市信息聚拢平台,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气变传播。侯黎强指出,随着气候变化国际博弈的持续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加快,气候变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基于气候变化国际传播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城市这一应对气候变化主战场,要打造城市层面的信息聚拢平台,将发生在不同领域的应对气候变化故事线索汇总,以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要充分发挥环境类NGO在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气候变化传播中的沟通桥梁作用。

  会上,中山大学、《环境保护》杂志社、阿里云计算公司共同发布了《全球城市碳中和进展2023》报告,报告运用数智工具对全球190个城市碳中和行动进行了全景式展现与分析,呼吁全球城市间建立跨区域、跨学科的进一步合作。报告的发布也是环境保护杂志全面向智库型媒体转型的重要体现。

“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 主题边会在COP28开幕日举办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现场向阿联酋大学授牌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还带来了生态文化品牌——“青山书角”。“青山书角”入驻COP28是“青山书角”国际化、品牌化、融合化的重要标志,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窗口。

“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 主题边会在COP28开幕日举办

  青山书角入驻COP28

  生态环境部工作指导刊《环境保护》杂志也专门带来近年策划出版的气候专题,涵盖能源电力行业减污降碳、气候投融资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汇等领域,并在会场推出电子刊阅读体验。

“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 主题边会在COP28开幕日举办

  《环境保护》杂志“双碳”专题在COP28中国角现场展示

  边会还邀请全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 (PACE ) 理事长、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胡涛,阿联酋大学副校长Ahmed Murad,沙特阿拉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副校长Abdullah Alkhudhiri,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教授、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贡献作者Yuli Shan与主办方专家就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进行对话,共同探讨城市治理经验,共谋低碳发展之策。

  边会积极践行低碳理念,特别通过购买碳汇实现了碳中和,并由专业认证机构向边会主办方颁发了碳中和证书。(张佳兴)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

  • 全新庐山站正式建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对相关国家的1300名中医药人才进行专项培训,共促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承。
2024-12-10 09:56
12月6日至8日,以这座小城命名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吸引了包括120位国内外院士、59位大学校长在内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齐聚一堂。
2024-12-09 10:11
数据要素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应用深度持续深化,不知不觉间,数据要素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2024-12-09 10:10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2024-12-09 10:08
12月7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新版路线图认为,CCUS技术将不只是大规模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
2024-12-09 10:02
随着504比特真机即将接入“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并对外服务,该平台将实现算力规模和算力类型双重升级。“面向未来,我们将加快推动量子计算实用化和商用化进程,为这一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2024-12-09 09:57
“中华环保联合会围绕实现国家环境与发展目标、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搭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沟通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室主任姚瑞华说,接下来,我们还应加强科技支撑,提高认识海洋、保护海洋能力。
2024-12-09 09:58
目前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保险产品较少,部分保险公司正在进行相关专属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探索。
2024-12-06 10:18
新昌县副县长王丽英介绍,当地引导本地企业进入机器人产业蓝海,同时招引一批优质机器人企业落地发展,抢先发力机器人产业链,新兴产业“生根发芽”,近两年研发费用达12亿元。
2024-12-06 10:17
“大雪节气时,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此时自然界阴气极盛,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气转盛而潜藏于内。
2024-12-06 10:17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转化?如何克服这一普遍性难题?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在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应用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通过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2024-12-06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