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迎接8月15日第二个“全国生态日”,8月初起,《万物共生大讲堂》在国家植物园科普馆拉开了“全国生态日”系列科普讲座主题月的序幕。邀请的6位植物、动物、古生物及天文等领域的专家,分享万物世界的精彩故事,让观众体验到生物多样性的无穷魅力。
国家植物园(北园)副园长魏钰主持活动
国家自然博物馆教授李建军巧妙地运用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照片和视频,激情洋溢地讲述了恐龙的故事,让观众感觉穿越时空去探索恐龙的神秘世界。
国家自然博物馆教授李建军做演讲
种子是植物传宗接代的载体,才能让生命生生不息繁衍下去。那么,植物从开花到结果,百花齐放,蜂飞蝶舞,这一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一场怎样的生物化学过程和形态演变呢?植物果实也有真假之分吗?肉果、坚果到底是什么样子?单果、复果又是源何而出?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全儒,通过图片展示、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作了讲解,观众欣赏到植物之美,感受进化的精致,进而萌发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物多样性的珍视。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刘全儒教授做演讲
腹面扁平,背部隆起,整个身体呈半球形,就好像我们用来舀水的葫芦瓢似的,这就是俗称“花姑娘”的瓢虫。瓢虫每天吃多少只蚜虫?瓢虫的鞘翅斑纹为何变化多端?有着什么样的适应意义及遗传规律?瓢虫的“上进心”到底长在哪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虞国跃将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昆虫世界。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史洋将以“永不停歇的闪电侠”为主题,带公众解密北京雨燕的背后科学故事。
据国家植物园科普馆副馆长、《万物共生大讲堂》负责人陈红岩介绍,此次系列科普讲座不仅是一次跨学科的交流与碰撞,更承载着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提醒人类要更加珍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不仅关乎自然的平衡,更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副馆长陈红岩主持讲座
《万物共生大讲堂》是国家植物园倾力打造的生物多样性科学文化公益论坛,在专家和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以“讲好中国植物故事、传播生物多样之美”为宗旨,邀请各类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把“与自然共生、与万物共融”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传播好。至今,已举办两季近50期,受到广泛好评,吸引30多万网络观众和3000多名现场观众。(陈红岩 李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