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绿水青山“瞰”中国|探访鼎湖山,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首页> 光明科普> 要闻 > 正文

绿水青山“瞰”中国|探访鼎湖山,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来源:光明网2025-04-16 11:31

  在全球同纬度的北回归线附近,三分之二的陆地被沙漠、干旱草原覆盖,而位于广东肇庆的鼎湖山却以98%的森林覆盖率独树一帜,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这里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科研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实践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本。

绿水青山“瞰”中国|探访鼎湖山,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俯瞰鼎湖山(肖春芳/摄)

  生物保护区的物种基因库

  鼎湖山的现代保护史,始于1956年我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这片面积仅11.33平方公里的区域,保存着近400年历史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此外,还保存有针阔叶混交林等其他7种森林植被类型,为科学研究森林植被的演替提供了天然试验平台。

绿水青山“瞰”中国|探访鼎湖山,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鼎湖山一角(谢震霖/摄)

  鼎湖山管理局局长、研究员夏汉平介绍,这里记录有野生高等植物194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8种,包括“植物活化石”仙湖苏铁、南方红豆杉等;兽类43种、鸟类27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小灵猫等在此栖息繁衍。

绿水青山“瞰”中国|探访鼎湖山,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鼎湖头蜓(范宗骥/摄)

  “每平方公里发现17.8个新物种,这在全国自然保护区中是很少有的。”夏汉平告诉记者,以鼎湖山模式标本命名的物种达202种,44个物种以“鼎湖”直接命名,如鼎湖后蕊苣苔、鼎湖耳草等。2018年,鼎湖山运用红外相机首次捕捉到消失30余年的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这些都印证了鼎湖山作为“物种基因库”的独特价值。

  小样本里的全球气候变化答案

  鼎湖山的保护并非浑然天成。建区初期,科研人员在陈焕镛、秦仁昌等植物学家带领下,开展了长达十年的植物资源普查,建立起首个森林植被演替监测样地。如今,华南植物园依托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构建了覆盖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立体监测网络。

绿水青山“瞰”中国|探访鼎湖山,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研究人员巡护打卡(谢震霖/摄)

  在鼎湖山核心区,20公顷的永久样地内,每一棵胸径1厘米以上的树木都有专属“身份证”。科研人员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与地面监测结合,精准记录物种分布与生长动态。数据显示,建区以来,核心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面积增长超70%,成为全球少见的碳汇持续增长的成熟森林案例。

绿水青山“瞰”中国|探访鼎湖山,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鼎湖山氮沉降试验研究样地(肖春芳/摄)

  在鼎湖山深处的科研基地,一排排列着“氮沉降长期控制实验平台”“酸沉降长期控制实验平台”等的样地格外醒目。“氮沉降长期控制实验平台”是我国首个森林氮沉降研究平台,由鼎湖山管理局原局长、研究员莫江明团队于2002年建立,如今已加入国际氮沉降观测网(iNAP)。“我们发现,华南森林对氮沉降的响应比较敏感;我们基于永久样地的长期观测证明了成熟森林仍是‘碳汇’,这为全球碳循环模型修正提供了关键数据。”莫江明表示,基于平台的研究成果,曾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并斩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更引人注目的是“师徒科学家”周国逸、闫俊华的科研接力,十五年内两人分别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从2008年“华南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演变”到2023年“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师徒俩带领团队揭示了季风气候下森林与碳酸盐岩流域协同固碳机制,基于陆表地上部分固碳的估算,证实我国陆表固碳能力被低估50%,为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争取话语权提供了科学支撑。

  当绿水青山遇见金山银山

  鼎湖山不仅有绿水青山,更有“金山银山”,这里的“生态账”算得精细,富含10多种微量元素的山泉水孕育了当地支柱产业,年产3.5亿元的饮用水企业集群,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业态年增收超2亿元;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27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针对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冲突,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提出的“永久基本农田生态化管理”建议被国家采纳——在保护区内保留高质量耕地,既保障农民生计,又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源。这一“鼎湖经验”写入《生态保护红线监测技术指南》,成为全国自然保护地协调发展的范本。

绿水青山“瞰”中国|探访鼎湖山,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鼎湖山白鹇(王振红/摄)

  在生物安全领域,鼎湖山建立起外来物种预警机制,有效遏制外来入侵物种的传播与扩散,累计拦截薇甘菊等入侵物种12种。“保护不是隔绝人类,而是建立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模式。”

绿水青山“瞰”中国|探访鼎湖山,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鼎湖山桫椤(谢震霖/摄)

  鼎湖山的生态价值早已超越地域。自1988年与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建立首个国际合作项目起,这里已与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开展长期研究,承办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战略研讨会,成为全球生态学家的“观测实验室”。在MAB框架下,鼎湖山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模型”被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危机提供参考。

  站在鼎湖山飞水潭畔,瀑布轰鸣声与鸟鸣交织。70年前,这里的人们为留住一片森林而战;如今,这座“基因库”正将绿色密码播向世界。(光明网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