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线讲述】
“天上看、地面巡、网上管”,天地空一体化护航——
候鸟迁徙,让我们一路守护
编者按
秋冬之际,正是候鸟迁徙之时。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从我们头顶飞过的候鸟,比以前更多了!
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越冬水鸟总数达505.9万只,创最高纪录。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好朋友、好邻居。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鸟类保护监测网络建设,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等,让候鸟迁徙之路更安全、栖息家园更温馨。
守护这些“会飞的邻居”,有哪些好做法、好经验?听听来自护鸟一线的故事。
数据驱动,候鸟监测精准高效
讲述人:吉林省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 杨敬爽
每天清晨,当查干湖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我总会先走进数字化指挥中心,看着大屏幕上候鸟悠闲觅食,想起这些年的变化,心中满是感慨。
还记得刚到保护区那会儿,护鸟全凭“两条腿、一双眼”。查干湖拥有4万多公顷湿地,湿地滩涂遍布芦苇荡,深一脚浅一脚地巡查是家常便饭。冬天裹着厚重的棉袄踩冰碴子,夏天顶着烈日防蚊虫,一天走下来,鞋里全是泥,腿肚子直打颤。
转机出现在2019年,保护区建起数字化指挥中心。我们在湿地滩涂关键区域密集架设高清监控探头,实时捕捉鸟类的活动情况与周边动态。实时画面会通过15个分屏大屏幕展示出来,就像24小时不眨眼的“电子岗哨”。
依托数字化指挥中心,一旦发现异常,工作人员就能及时处理,确保候鸟安全与生态稳定。有了这个“中枢大脑”,我们能全面掌握保护区的情况,实现对护鸟工作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不仅减轻了管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还大大提升了保护区的监管能力和效率,大家心里更踏实了。
除了“电子岗哨”,无人机也让我们有了“飞天的眼睛”。查干湖有些湿地深处,芦苇长得比人还高,水泡子周边全是沼泽,人很难走进去。以前,这些地方只能靠“碰运气”巡查;现在,无人机一飞,高清相机就能拍得清清楚楚。
更贴心的是,无人机巡航不会惊扰候鸟。以前,我们靠近栖息地,得蹑手蹑脚绕着走;现在从天上观察,看着屏幕里鸟儿自在嬉戏的样子,我们心里别提多舒坦了。
这些年,我们护鸟的方式从“经验驱动”逐渐转向了“数据驱动”,基于精确的数据做出科学决策。
在我们的努力下,查干湖的鸟类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查干湖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由以前的8种增加到1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由原来的35种增加到现在的52种,还有东方白鹳、白皮鹭、青头潜鸭等珍稀濒危鸟类,都选择在查干湖筑巢繁殖。
现在,我们正谋划引进AI鸟类识别系统。以前统计候鸟数量、识别种类,全靠我们盯着望远镜数,眼睛酸了不说,还容易数错。以后有了AI,摄像头拍的画面能自动识别鸟的种类、数量,精准又高效。
从“老经验”到“大数据”,查干湖护鸟故事里,藏着科技赋能的力量。未来,我们还要把天地空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建得更完善,让更多候鸟在查干湖安心栖息,让这片湖水充满生机。
漂浮鸟岛,给候鸟筑起温馨家园
讲述人:天津市七里海管委会生态保护管理科副科长 刘静
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京津冀生态明珠,是我国唯一的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保护候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依靠滩涂及岸边植物营造的鸟类生境,会受到丰枯水期水位涨落变化的影响,难以吸引大量野生鸟类。如果野生动物只能在湿地岸边及滩涂地驻足停歇,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我们也无法对重点物种形成针对性保护。
为了给鸟类提供适宜的绿色栖息地,我们设计了一种漂浮生境岛——鸟岛。它的总面积约400平方米,经过科学设计,分为上部水生植物、中部浮体基质和下部纤维填料三部分。我们还打造了能够吸引燕鸥、燕鸻等鸟类筑巢繁殖的卵石区,提供隐蔽栖息与育雏环境的水生植物区和方便水鸟觅食的漂浮鱼巢等,高度模拟了自然岛屿的生态功能。从上空俯瞰整座鸟岛,灰褐色的浮体框架宛若舒展的羽翼,托举起一片生机盎然的“水上微型湿地”。
随着鸟岛的建成投用,原本分散在湿地各处的夏候鸟渐渐汇聚于此,这里成了它们繁衍生息的水上新家园。自建成以来,据我们观测,已有2000余只燕鸥、燕鸻、金眶鸻搭建了20余个鸟巢,孵化幼鸟60余只……
如今,保护区的巡护管理已实现“智慧化”全覆盖。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整合高清摄像头、无人机、传感器等多种设备,构建起立体化、高分辨率、全天候的生态监测网络。我们坐在指挥中心就可以看到巡航的无人机机载摄像头实时回传的画面,AI系统也让私自闯入、盗捕盗捞等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一旦发现隐患,系统即刻报警,巡护队员迅速响应,实现“巡查—发现—处理—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
过去,我们观察鸟类都是靠肉眼,种类、数量难免不准确,自从有了监测平台,通过高点摄像头、移动鸟类监测车、声纹设备等,鸟儿“刷脸”后,就能在电子屏幕上显示出种类、数量等信息……从漂浮鸟岛到智慧化守护,现在的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候鸟迁徙的温馨驿站,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乐园。
升级迭代,科技护鸟一直在路上
讲述人: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级高工 张立勋
30年前,我常常带着胶卷相机,背着磁带式录音机,行走在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的群山中,收集各种鸟类的生态和行为信息。
这些年来,我不断尝试利用科技手段,让鸟类监测和保护研究更加有效。2010年初,我们率先将红外相机引入野生动物监测,后来开始布设摄像头观测鸟类。我们在甘肃肃北县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起全省首个由10台高清摄像头组成的矩阵观测场,采用微波与有线传输结合的模式,实时回传监测信息。随后,无人机也被广泛用于野生动物调查监测,尤其在草原、湿地等开阔区域,能够高效采集物种、数量及地理分布信息。
我们还用卫星跟踪器研究候鸟迁徙轨迹,给黑颈鹤、蓑羽鹤、白尾海雕、金雕、草原雕、大天鹅等珍稀濒危鸟类佩戴跟踪设备,就像给它们戴上“运动手环”。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精确掌握它们的迁徙路径、停歇地点与生活节律,让保护措施有据可依、更加精准。
近年来,声纹监测成为我们新的发力方向。我们在兰州市内布设了50台声纹采集器,全天候记录环境声,捕捉发声生物的叫声。与红外相机和摄像头相比,声纹监测获取的信息更全面,性价比也更高。
2018年起,我们探索将AI引入鸟类监测研究,并于2022年建成了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感知平台。该平台设计覆盖甘肃全省14个市州和所有自然保护地,可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回传与AI物种识别。截至目前,系统已收集声纹数据超过70万条,已识别有效数据超40万条,效率远超人工处理。
平台生成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与人为干扰频率两项关键指标,能帮助我们科学评估环境变化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例如,我们发现,近年来兰州市西固区达川镇的三江口湿地有大天鹅越冬,种群数量从最初3只稳定增长至30多只,反映出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可以说,从最早仅靠双眼、双腿的传统调查,到今天声音、图像、轨迹结合的多维度智能化野生动物监测,数据采集的频次、广度和代表性都大幅提升。更令人自豪的是,相关设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技术自主性不断增强。
我曾追踪一只白尾海雕,它飞到俄罗斯后,信号中断了半年之久。我心里始终放心不下,日夜挂念。直到有一天,信号再度出现——原来它只是停留在一片信号盲区。信号传回的那一刻,我才放下心来,仿佛一位老友终于报来平安。
如今,我还在坚持开展一些鸟类长期监测项目,每年统计黑颈鹤数量,组织全省20多支志愿者调查队开展大天鹅同步调查。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我们还成功加入候鸟动态监测保护国家创新联盟,推动全省范围的鸟类同步监测。
我相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我国的鸟类保护事业会越来越好。
志愿护鸟,一支分队带动一群人
讲述人: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零陵护鸟营营长 眭加武
湖南永州是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和栖息地之一,是“千年鸟道”必经之路。每年的9月至11月都会有大量候鸟过境,飞往南方过冬。
2017年,我加入零陵区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开始接触候鸟保护工作。受限于当时的条件,我们靠着“一支手电、一部手机、一双腿”,在偌大的山头和不法分子周旋,只为守护好这些“会飞的邻居”。
2024年4月,零陵区成立了护鸟营,由我担任营长。随后在全区成立了11支护鸟分队,覆盖全区11个乡镇百余个村,护鸟志愿者发展到3000多人。
在偏远的大庆坪一带,一些村子保留着打鸟捕鸟的旧习。我们志愿者进村入户,宣传讲解捕鸟的危害性,向老乡们普及国家保护候鸟和野生动植物的法律法规,让很多人放弃了捕鸟的念头,并主动加入到爱鸟护鸟的志愿队伍中来。
近年来,随着科技力量的进步,护鸟模式也在不断迭代升级。从过去靠“铁脚板”巡山护鸟,到如今“天上看、地面巡、网上管”,无人机、铁塔视频监控、AI智慧监管系统编织起全天候守护网络,为候鸟迁飞保驾护航。
护鸟营成立以来,我们共开展各种护鸟活动近300次,遇到捕鸟网一律拆除,有效遏制了非法捕鸟行为,发放了上万份宣传资料,群众的护鸟意识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爱鸟护鸟、保护生态正在成为共识。
现在,我们运用红外相机、无人机、视频监测设备等新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快速巡护山林,同时还能细致观察和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行为、栖息地环境等信息,及时发现隐藏的鸟类栖息地和非法捕猎迹象。一旦遇到不法分子,第一时间联合森林公安进行打击……
现在,走在乡间的路上,每当看到成群的白鹭等飞鸟从头顶掠过,我都会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自豪。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爱鸟护鸟行动,让湛蓝的天空因更多鸟儿而生机盎然。

黑龙江省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在晨光中翔集。新华社发

在海南省儋州光村银滩拍摄的蒙古沙鸻。新华社发

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光明日报记者 徐谭摄/光明图片

重庆市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内使用望远镜观测鸟群。新华社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陈海波、任爽、吕慎、王艺钊、王冰雅、尚杰、龙军、禹爱华、姚亚奇 光明日报通讯员 芦猛、李明)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3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