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昨天开始,一张老人在高铁上笔耕不辍的照片在社交网络疯传,引发30余万次点赞。这张照片由微博@机工战略首发,据称是朋友在高铁上拍摄所得。照片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笔纸在修改校对着什么,神情专注,眼尖的网友还发现了老人脚上是一双年代感十足的旧皮鞋。这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老人,身份可不简单,他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院士在高铁上还在工作(图片来自网络)
刘先林院士今年已经78岁高龄了,他是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消息的始发作者@技工战略发布最新消息说,“有许多朋友联系到我,说希望联系到刘院士,做进一步报道 ,经过联系,我说明情况后,院士委婉拒绝了。院士回复:国家给他的奖励和荣誉已经够多了,现在想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谢谢大家对他的关心!”
【人物小传】
刘先林,1939年4月出身于桂林,是我国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刘先林说,测绘工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家手机里使用的地图,而他的工作就是把地球搬回家。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急需1:10000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刘先林主动请缨,短短一年便研究出了“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解决了原来图解式平面加密方法精度低的难题。之后的几十年,刘先林用很少的经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并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刘先林笑称自己是被“保送”的院士,因为他几乎不写论文,也不太注重申专利。他说,需要是发明之母,我搞的研究都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也这样形容他:“每当国内的测绘业发展到瓶颈阶段,老刘就会跳出来解决这个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外国代表团来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参观,图为观看数控测图仪绘出来的自动等高线成果。该仪器是刘先林在文革结束后研制成功的第一个成果。右一为刘先林
从不写专利,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创新
刘先林为测绘技术人员授课
“申请专利是为什么?为了分房子,为了提职称,我从来不写专利,我也没有那个钱去维护。我搞东西一直是自己动脑子,所以一直算有点创新。”
“我1992年的时候获得过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以1994年就被评上了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要是拿现在的选院士的标准来看,还很难选得上,因为我个人是既不看文章也不写文章, 也不申请专利,就是生产设备上需要什么就搞什么。”
“我个人是这样一个陋习,因为比较喜欢所谓的创新,现在我们的学者,学者就是学东西他不是搞创新,创新和学者是完全两回事,他人的品质,人的性格,人的能力都不是一回事,这个善于学的,善于搞学问的和善于搞创造的绝对不是一码人,差别太大。”
“我们对赚多少钱并没有那么大的期待,主要是满足一下这种开发点新东西的欲望就可以了。”
积极推动测绘设备国产化
刘先林介绍JX-3测图软件
几十年来,刘先林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用很少的经费,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国家节省资金近2亿元,创汇1000多万元;他通过仪器研制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
刘先林始终不渝的自主创新实践,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打破了中国数字航空测量仪器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改写了中国航空摄影测量采用胶片的历史,推动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将中国测绘仪器研制水平推进到世界先进水平。
刘先林从事测绘行业50余年,致力于高端测绘设备的自主研发,近年来总是遇到令人费解的事:国内一些高端测绘设备的质量和性能不比国外大品牌差,价格只卖国外十分之一,可恰恰因为价低卖不动,只能走国际市场。
“长此以往,浪费国家大量的资金,打击我国科研人员研发高科技设备的积极性,对国家的自主创新很不利。”刘先林曾忧心忡忡地表示。
爱笑的“怪老头”
1986年刘先林调试解析三测图仪软件
刘先林说自己喜欢笑,平时亦不爱修边幅,也因此被人称作“怪老头”。“我比较喜欢笑,一说话就笑,所以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比较和蔼的人,其实我听说这种人也并不一定好,特别是对于男人来讲,但是我就是这个习惯,那么怪老头这个是因为我不修边幅,比较随随便便,也是社会上对这种所谓的科学家的一种套路一种模式,实际上对这个陈景润专门报道他的那些怪事,李小文也是这个情况,想把这些情况套在我身上,其实我一点也不怪。”
刘先林正在研究数码相机
记者手记:院士偏偏爱老楼
午后,阳光暖暖,记者一行如约来到刘先林院士“钟爱”的老办公室。之所以说他“钟爱”老办公室,是因为我们在提前的邀约中曾来回多次更换访谈地点。要知道,刘院士在测绘科学院的新办公楼其实是有一间更为“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拍摄访谈效果会更好,但刘院士独爱坐落在北太平路的那栋略显破旧的小楼,几经往复,最后还是决定在这块有故事的老地方开始访谈。
老办公楼年代感十足,没有电梯,地面也还是老式的砖块拼接而成。不大的办公室略显凌乱,沙发上、窗台上、桌子上都散落着实验器材。刘院士的办公桌就设在门口,他的秘书告诉我们,刘老既不讲究吃,也不讲究穿,但对空气是否流通很在意。
敲门而入,刘老师才从高高的两摞书间抬起头来,继而起身跟我们握手问好,声音洪亮的“简直不像76岁”。
不拘小节、耿直可爱是刘院士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尽管此前已经查看了很多资料,见面时,还是被刘院士衣服上显眼的一块大污渍“吓”了一跳。不过,或许正是这块污渍,使得整个访谈轻松了下来。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急需1:10000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刘先林主动请缨,短短一年便研究出了“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解决了原来图解式平面加密方法精度低的难题。之后的几十年,刘先林用很少的经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并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1994年,刘先林就评为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应有的自豪在刘院士这里却云淡风轻:“我跟你讲,我是保送院士,现在来评我可评不上。因为我既不看论文也不写论文,还不申请专利,基本就是生产设备需要什么就搞什么。”
刘先林尤其爱笑,几乎是一说话就笑。也因此,别人称他为好老头。生活中,刘老不修边幅,毛衣几乎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就连泡茶,他也说滤盖太碍事,所以一个塑料大茶壶陪伴他最久。
近三个小时的采访,刘院士“谈天说地”,从一开始地深入基层到处调研、测绘再到一步步创新,赶超国外的先进设备再到如今研发的激光车,每走一步,都脚踏务实与创新两个轮子。他告诉记者,30多年来,最大的乐趣就是把外国的东西顶出去,要不就是它们拆了,换成中国的东西。
在谈到当前的科研创新时,刘先林变得严肃起来。在他看来,当前我国的科研创新情况令人担忧,重物轻人,重硬轻软,追求设备创新而忽视人的创新,用管经济和管工业的做法来管科技是行不通的。
访谈接近尾声,我们谈到了音乐。刘先林告诉记者,从中学时候起,他便参加管乐队,如今,不管是管乐还是弦乐,他都能达到半专业的水平。“但是,还缺一个键盘乐器”,刘院士忍不住和我们分享起了自己的小秘密,“最近一直谋划着要把键盘乐器搞起来,要去请个专业的老师学习一下。”
太阳落山,余晖洒在到处堆满器材的办公室,斑驳的试验台,时光的痕迹划过,“这个老办公楼,当年还是我们自己建的呢。”刘先林似乎在回答他为何独爱这里。
(光明网记者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