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雪场的尽头是骨科?听专家谈“骨”论“筋”
首页> 科普频道> 食品·健康 > 正文

雪场的尽头是骨科?听专家谈“骨”论“筋”

来源:光明网2022-02-14 11: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航空总医院中医与康复医学中心治疗师付英杰

  近日,随着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提高,必然伴随着骨折受伤人数的增加,在学习正确的运动技巧之外,如果不幸发生了骨折又该如何处理?一旦发生骨折其三大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前两部分一般由骨科医生根据患者损伤部位、骨折分型和患者年龄等情况确定具体治疗措施。

  北京大学学报21年4月发表了关于17年和18年两个雪季的大众滑雪者损伤的回顾性分析,文章显示每1000例滑雪者日损伤分别为4.53例和4.46例,其中21-30岁的人数最多,大于50岁的受伤患者中重度损伤(包括脑震荡、骨折)损伤率34.8%。由于我国现代康复医学起步较晚,第三部分功能锻炼是常常发生错误认识的地方,普遍存在重手术轻康复、手术与康复脱节的错误。加上传统“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观念影响,很多人错过了例最佳的训练时机,那么手术后究竟能不能动什么时候动怎么动?以最容易发生僵硬的肘关节为例,新的专家共识认为制动时间尽量不要超过2周以降低发生肘关节僵硬的发病率,对于复杂且常见的肱骨髁间骨折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指导下甚至不建议术后制动,充分说明了尽早功能锻炼的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四肢创伤骨折的康复治疗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纤维骨痂期康复(第0-4周)、中期骨痂形成期康复(第5-12周)和后期骨折愈合期康复(第12周以后)。早期康复是预防并发症的黄金时期,却也是普遍受到忽视的时期,工作中经常能遇到因为不知道训练不会训练甚至错误训练而后悔莫及的患者,因此对损伤建立正确的认识十分重要。对于四肢创伤骨折患者在回归正常生活前横亘着肿胀、角度、力量、负重、步态和日常生活能力这几座大山。

  消肿:保护患肢局部制动可以避免新的损伤或激惹受伤组织;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渗出控制肿胀,虽然冷敷十分简便有效,但是有些患者担心所谓的“寒气进去”,冷敷时长不足以至于肿胀持续存在的现象十分普遍,相对于一般认为的2-3天内冷敷,根据个体反映当患侧皮温高于健侧2度以上均进行冷敷可能是更好的标准。加压包扎、抬高、药物、物理治疗和爪形肌内效贴也是很好的办法。

  角度:关节僵硬是很多人就诊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肩关节固定2周发生的功能障碍恢复需120天,固定3周发生的挛缩完全恢复可长达10个月。这凸显了早期在保证骨折愈合的情况下进行无痛关节活动的重要性,无痛或微痛下的角度训练逐渐被更多医生使用,受伤部位的临近关节早期活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力量:为身体活动提供动力的肌肉,卧床一周力量会下降12%左右,肢体在12天不活动后,I型和II型肌纤维各自出现14%和17%的肌萎缩。早期的肌肉等长收缩即可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又可以减少肌肉萎缩。根据超量恢复原理,中后期的肌肉抗阻运动是恢复肌力和耐力最为重要的方法,训练力量时尽量减少受伤关节屈伸的幅度和次数可以在增长力量的同时减少对关节的磨损。

  负重:生物力学和动物研究表明早期适当负荷对骨折愈合是有益的,但是在下肢骨折后比较负重方案的高质量研究并未普遍应用,所以这方面应严格遵守手术医生的建议。在被允许负重后可使用电子秤量化每日负荷,记录负重时长和频次,并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重量。

  步态:下肢损伤患者在限制负重时会不可避免的跛行,为了避免错误姿势的持续影响应进行前后重心转移、左右重心转移、患侧步行训练和健侧步行训练,在穿衣镜前训练可借助视觉反馈达到更好的效果,待全负重时借助平衡垫或专业的平衡训练仪对步行中的稳定性也很有帮助。在上下楼梯时遵循“好上坏下”原则,也就是上楼时好腿先上下楼时坏腿先下。

  不同部位不同损伤类型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多和骨科和康复医生沟通可以获得最佳的预后。运动是好事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别看着谷爱凌,自己变成了“骨爱折”,毕竟优秀的谷爱凌从8岁到18岁也骨折过三次。希望大家运动时做好防护,量力而行,因为从雪场的尽头骨科出来后可能还要去康复科转转。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广交会参展企业超3.2万家创历史新高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