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打开新窗口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焦点新闻 > 正文

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打开新窗口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4-19 09:43

  ■记者 沈春蕾

  4月15日,《中国科学报》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获悉,该所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发现了华北地区一处距今约5.04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并将其命名为“临沂动物群”。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这一独特的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为深入了解寒武纪大爆发之后的动物早期辐射分异、迁徙扩散、群落结构和生物古地理提供了新窗口。”论文作者、南古所研究员赵方臣告诉《中国科学报》。

  寻找特异埋藏化石库

  距今5.3亿年前后发生的寒武纪大爆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快速演化事件,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动物在短短几百万年时间内快速出现,大多数动物门类的代表在寒武纪早期的2000万年里都出现在了海洋。这一阶段在整个地球生命进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赵方臣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寒武纪大爆发的相关问题一直是古生物学界研究的核心,而富含多门类软躯体化石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又称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是了解这一重大生物演化事件的主要窗口。

  自1909年沃克特发现著名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以来,全球已有20多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被发现,尤其是澄江动物群的发现开启了华南板块作为相关研究热点地区的历史。近年来新的化石库仍在不断涌现。

  然而,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大多数著名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都集中分布在华南板块和劳伦大陆(今北美大陆的主体)。

  “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均衡在寒武纪中期(苗岭世)表现最为明显,这一时期大多数的特异埋藏化石库位于劳伦大陆,而此时恰恰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最为繁盛的阶段。”赵方臣说,“这些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寒武纪演化动物群面貌和格局的全面认识。”

  华北板块在寒武纪时期是一个独立的大陆,具有独特的构造演化历史。作为中国传统“中寒武统”的标准地区,这里的寒武纪中期地层序列完整、化石丰富,是寻找这一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潜力地区。

  发现逾35个化石类群

  近年来,南古所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在华北地区开展了大量野外工作,并选取代表性层位和剖面进行了集中采集,收集到了数千枚精美的化石标本。

  赵方臣介绍,本次研究的临沂动物群来自山东省临沂市西郊的寺口剖面,软躯体化石集中产出于寒武系张夏组盘车沟段下部的黑色与黄绿色页岩中。

  通过对三叶虫化石的研究,科研人员推测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代是距今约5.04亿年寒武纪苗岭世鼓山期的早期,稍微晚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

  “目前,已有超过35个化石类群在临沂动物群中被发现,包括至少8个门类和多种生态类型,丰富了这一时期海洋生物与群落的多样性面貌。”赵方臣告诉《中国科学报》,组合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是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而其中又以奇虾类和莫里森虫类最为引人注目。除节肢动物以外,多样的海绵动物和蠕虫状动物也是临沂动物化石群的一大特点。

  研究人员发现,临沂动物群中的化石大部分以软躯体形式保存,许多都保存了精细的解剖结构,如附肢、眼睛、消化系统和刚毛等,为进一步了解这些生物的解剖结构提供了新信息。与其他经典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库一样,临沂特异埋藏化石库中的软躯体结构以碳膜的形式保存在背景层与事件层交互出现的地层中,显示了类似的埋藏学路径在软躯体化石保存中的普遍性。

  由于时代相近的其他特异埋藏化石库均集中于劳伦大陆,华北板块在寒武纪的古地理位置长期存在争议,此次临沂动物群的发现为寒武纪中期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

  暗示华北可能充当生物地理纽带

  临沂动物群与同期的北美特异埋藏化石库有许多相同的生物类型,其中包括一些珍稀节肢动物,如迷音虫和莫里森虫。“即使在其原产地北美也十分少见,这暗示了华北与北美软躯体动物群在这一时期的密切联系。”赵方臣说。

  为此,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采用聚类分析、非度量性多维标度变换和网络分析等定量分析手段,支持了华北与北美软躯体动物群之间的联系,进而表明华北可能充当了东冈瓦纳与北美之间的生物地理纽带。

  赵方臣还指出,由于来自不同角度的古地理证据尚存在差异,这种联系的生物地理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估。

  在比临沂特异埋藏化石库更古老的馒头组上、下页岩段(苗岭世乌溜期)中,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也曾发现保存良好的软躯体化石。此类化石在华北板块东部寒武纪中期地层中的连续分布,使华北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生物面貌演替的重要潜力地区。

  赵方臣表示,如果说澄江动物群的发现揭开了华南板块一系列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研究的序幕,那么,临沂动物群作为华北板块第一个被综合研究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也有望为华北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的研究开启新篇章。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莫斯科举办

  •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 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