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袁媛:揭露天麻的“爱情秘事”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袁媛:揭露天麻的“爱情秘事”

来源:科技日报2022-05-30 10:39

  用中药材的药性形容袁媛,当属“温热”二字。袁媛今年44岁,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她常年留短发,衣着是中性休闲风。她待人温和,不端架子,专注做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从不说宏大的话。走在路上,有学生跟她打招呼,她挥手或点头,有一种自在随意的少年感。

  此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领衔研究的“雪莲、人参等药用植物细胞和不定根培养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袁媛作为该项目参与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奖励大会。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提到,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多年来,袁媛始终牢记这一使命,在中药材鉴定领域刻苦钻研,勇毅前行。

  十几年来,袁媛专注干一件事——鉴定中药材的真伪优劣。与老中医凭经验辨药材不同,袁媛是从分子层面辨中药材,通过寻找特殊生物学标记,让中药材鉴定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客观。通俗来说,她为解决“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古老问题提供了现代方案,尤其是在黄芩、金银花、天麻研究上颇有造诣。

  近些年,袁媛入了天麻的“坑”。

  天麻是完全依赖其他生物获取营养的异养植物,光合作用几乎全部丧失,生长环境很复杂。天麻在植物界的独特吸引了袁媛。从黄芩到金银花再到天麻,袁媛选择的中药材越来越复杂,研究也更加富于挑战。她说,一次次走出舒适区是因为不想重复自己,重复不是创新。

  对天麻的好奇驱使她做一件事:测天麻的基因组,揭开天麻生长的秘密。

  这事很难,因为天麻生长环境有很多元素,包括气候、土壤、木材、蜜环菌及细菌等,此前从来没有报道过给完全异养植物测基因组。在黄璐琦的点拨下,袁媛从一个有趣的问题入手——天麻的生长离不开蜜环菌,它们共生时就像一对恋人,那么,到底是谁先吸引谁?

  为了找到答案,袁媛深入田间地头观察天麻生长过程,在实验室模拟天麻生长环境。因为研究天麻的人很少,遇到问题没经验可借鉴,也没人交流,只有不断试错,那是袁媛感觉艰难的时刻,“独自摸索中充满漫长的等待、挫折和孤独”。

  苦思而不得,袁媛决定登门拜访“天麻之父”徐锦堂。在聆听老先生发现天麻和蜜环菌共生的过往时,袁媛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对科研的执着与爱,并从最初的发现历程中获得灵感:是不是天麻先吸引蜜环菌?

  为验证假设,袁媛带着学生反复做实验,最终证实是天麻先吸引蜜环菌,它通过释放独脚金内酯信号吸引蜜环菌。天麻形成了独特的防御机制,它体内的水解酶能把蜜环菌细胞壁水解,产生营养碳糖供养自己。

  袁媛没有停下,新问题又吸引着她:蜜环菌和天麻在一起图什么?蜜环菌是林木病害,不和天麻一起时,它从木材中摄取营养且长势迅猛,有毁掉整片森林的可能,是强悍的“森林之王”;但和天麻共生时,蜜环菌不仅贡献营养,连长势也弱了。按理说,互相得到好处才能共存,蜜环菌在天麻那里“委曲求全”,到底得到了什么?袁媛还发现了一些“第三者”,天麻与蜜环菌共生时会招募一些细菌过来,它们是干什么的?这些是袁媛接下来想解开的谜题。

  用分子生物手段研究天麻的“爱情”不是简单八卦,而是为了提高天麻的产量和质量。基于现有研究,袁媛团队开发了促生菌剂,还找到了更适合天麻生长的蜜环菌菌株,提高了天麻产量和抗恶劣环境的能力。

  多年来,袁媛一直走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前沿。她说,创新的方式就是跟着问题走。她跟前辈聊,跟同行聊,也跟种药材的农民聊,跟卖药材的商户聊。“因为他们之中总有人提问,督促我不断改进现在的研究。”袁媛说,“不是我的研究一直走在前面,而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在前面。”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是袁媛做科研的乐趣所在,“就像拆盲盒一样,没拆开前可能很难受,但拆开以后会觉得酣畅淋漓”。代小佩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AI带你畅游中国!“俑”闯60项世界遗产

  •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感受科技之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巡检等工业场景,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提高生产力,与人类高效合作,可能为许多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创造新的价值定位和商业模式。
2025-07-28 09:28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
2025-07-28 09:28
在产品研制阶段,科研人员重点针对能量高效汇聚—传输、月壤致密化输运等问题,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
2025-07-28 09:27
当日下午抵达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区通天河直门达河段,进行了多学科采样观测,这意味着2025年江源综合科考正式启动。
2025-07-28 09:25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指出,招募研究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已超过7800亿美元,达到美国96%的水平,10年前这一比例为72%。
2025-07-28 09:24
艾玛口中的“邦邦车”,是一台由中国企业邦邦机器人独立生产研发的智能辅助出行机器人。爬坡、颠簸路况行进、刹车制动……走进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邦邦机器人研发中心,不少新产品正在进行多环节测试。
2025-07-28 09:24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