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每天三分钟带你了解一个气象话题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每天三分钟带你了解一个气象话题

来源:光明网2022-10-10 18:02

  作者:王大鹏

  如果给你三分钟时间,你打算怎么度过?是发会呆,是刷会短视频,又或者是打一局小游戏,还是去了解一个气象话题?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我们每天都要跟气象打交道,比如每天起床后都会不经意地看看外面,瞬间判断一下今天天气如何,是刮风下雨还是阳光和煦?其实,气象就在你我身边,但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成自然”而似乎忽视了它的存在,它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刘禹锡曾用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道出了天气变化的无常,就好似我正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窗外阳光明媚,但是如果我来到户外,却很有可能站不稳脚,毕竟外面正在狂风大作。

  作为一个从事科普研究的人来说,个人实际上比较关注气候变化的议题,尤其是在西方一些国家,这个议题因为党派性的极化具有了一些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是有科学依据的,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拿2022年这个单独的年份来说,我们就可以看到有众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各地轮番上演,甚至有文章指出,地球的15个“气候临界点”已经被激活了9个!所以,对于科普来说,我们也面临着更加紧迫的任务和需求,不仅要让公众知道气候变化是什么,更应该敦促每个人都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不过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大家更关心的实际上还是身边的天气和气象,似乎气候属于更宏观的范畴,这也要求科普需要从公众关心的事情做起,或者说要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科普的对象最关心的是科普人员关心他们,而非科普人员讲了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

  如上所述,虽然我关注气候变化的科普,但是毕竟非专业人士,因而往往也难以明确区分天气、气象与气候之间的关系,不过幸好有一套书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国庆前夕,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2015“十大科学传播人”、全国气象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朱定真老师寄来了刚刚出版的定真气象科普丛书,而且还是一套签名版。

  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匆匆翻阅了一遍,收获颇多。每一本书都聚焦于一个主题,分别是《云谲波诡:看懂气象现象》《冷暖更迭:探秘身边气候》《风雨同行:走进生活气象》《寒暑相推:解析二十四节气》。这套书主打3分钟了解一个气象话题,同时每一本书中的各个话题是彼此勾连的,循序渐进的。比如《风雨同行:走进生活气象》就抽丝剥茧般地剖析了气象如何像双刃剑一样影响环境、农业、军事、交通、体育、健康等等,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大量运用气象科学提高生活安全性和品质的小贴士,可以让读者易看易懂,易学易用。再比如,有一句调侃的话说,天气预报是唯一想说实话,而总也说不准的物种,而《寒暑相推:解析二十四节气》则从天气预报员的角度解析天气,不仅呈现每一个节气的美丽画卷,更深入剖析其物候、时令相对应的天气气候现象和气象科学原理,同时介绍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更饶有趣味地围绕着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谚语,消除一些常见的误解,正本清源。

  在一篇名为《做“四真”“八有”的科学传播人》的评论中,我曾说过朱定真老师的科普是“四真”“八有”:真懂、真会、真爱、真做、有“志”、有“才”、有“料”、有“道”、有“人”、有“趣”、有“闲”、有“粉”。而这套书的出版恰恰体现了“四真”“八有”的鲜明特征。

  我们最近一直在倡导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但是个人认为这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对科学知识有系统的掌握,或者说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否则价值引领就可能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同时这也表明,科普的价值引领功能需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不能脱离开科学知识谈价值引领,更不能贬低科学知识在科普中的作用,定真气象科普丛书就是让公众系统了解天气、气象、气候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形成科学认知,进而采取必要的行动,提升个人的气候科学素养。

  这套书以问答的形式一一铺陈开来,以科普中最常见的问题入手,为读者提供“视角新颖、案例详实、语言通俗”的答案,做实做到了为公众“解疑释惑”。对于读者来说,并不一定要一口气读完这套书,也许你也可以每天拿出三分钟来了解一个气象话题,这应该既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也有可能会成为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一只“蝴蝶”。正如温伯格在《最初三分钟》中所表达的那样,“大爆炸的最初三分钟时间,为之后138亿年的宇宙打下了基本的底色,也决定了在这个宇宙中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终极命运。”所以如果给你三分钟,我建议你不妨去了解一个气象话题!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研究室副研究员)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包银高铁包惠段启动联调联试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亮相好莱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
2025-08-01 10:17
今年是中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2025-08-01 10:16
31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 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备选清单》297项,其中约三分之二是首次提出。
2025-08-01 10:11
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3部分:直流断路器》和《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5部分:直流转换开关》近日正式发布。
2025-08-01 10:11
复兴油田首期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标志着我国四川盆地首个页岩层系油田诞生。
2025-08-01 10:10
六方金刚石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人工合成最大难点在于高温高压下六方金刚石的形成能量高于普通金刚石,因此高温高压产物常以普通金刚石为主,而难以得到六方金刚石。
2025-07-31 10:27
当机器人不再只限于执行预设操作,而是能够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具身智能或许将会很快在更多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投入应用,为人类的未来社会开创更多可能性。
2025-07-31 10:23
当前,高校应以人民为中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2025-07-31 10:20
“我们使用导航软件时,经常用到的信号灯倒计时读秒功能,正是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透传’的实时位置服务数据实现的。“北斗+人形机器人”“北斗+农机”“北斗+打桩机”……北斗系统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与创新突破。
2025-07-31 10:15
7月30日15时49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甲火箭”)托举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直冲云霄,将其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7-31 04:55
科技浪潮下,侨界青年索华也带来创业项目——基于燃气低碳催化的粉末喷涂线研发和产业化,顺应新能源与“双碳”目标趋势。
2025-07-30 09:41
中国国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60多度,带来气候多样性,适宜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生长。答:“十四五”以来,在消费升级与供应链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果蔬产业发生着诸多变化。
2025-07-30 09:40
面对激荡的国际竞争局势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唯有主动拥抱变革,让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充分浇灌产业创新的“广阔田野”,方能赢得战略主动、制胜未来。
2025-07-30 05:00
前不久,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25项,继续领跑全球。
2025-07-30 05:00
29日12时11分,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恩施硒都山泉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30 05:00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