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每天三分钟带你了解一个气象话题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每天三分钟带你了解一个气象话题

来源:光明网2022-10-10 18:02

  作者:王大鹏

  如果给你三分钟时间,你打算怎么度过?是发会呆,是刷会短视频,又或者是打一局小游戏,还是去了解一个气象话题?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我们每天都要跟气象打交道,比如每天起床后都会不经意地看看外面,瞬间判断一下今天天气如何,是刮风下雨还是阳光和煦?其实,气象就在你我身边,但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成自然”而似乎忽视了它的存在,它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刘禹锡曾用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道出了天气变化的无常,就好似我正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窗外阳光明媚,但是如果我来到户外,却很有可能站不稳脚,毕竟外面正在狂风大作。

  作为一个从事科普研究的人来说,个人实际上比较关注气候变化的议题,尤其是在西方一些国家,这个议题因为党派性的极化具有了一些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是有科学依据的,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拿2022年这个单独的年份来说,我们就可以看到有众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各地轮番上演,甚至有文章指出,地球的15个“气候临界点”已经被激活了9个!所以,对于科普来说,我们也面临着更加紧迫的任务和需求,不仅要让公众知道气候变化是什么,更应该敦促每个人都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不过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大家更关心的实际上还是身边的天气和气象,似乎气候属于更宏观的范畴,这也要求科普需要从公众关心的事情做起,或者说要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科普的对象最关心的是科普人员关心他们,而非科普人员讲了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

  如上所述,虽然我关注气候变化的科普,但是毕竟非专业人士,因而往往也难以明确区分天气、气象与气候之间的关系,不过幸好有一套书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国庆前夕,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2015“十大科学传播人”、全国气象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朱定真老师寄来了刚刚出版的定真气象科普丛书,而且还是一套签名版。

  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匆匆翻阅了一遍,收获颇多。每一本书都聚焦于一个主题,分别是《云谲波诡:看懂气象现象》《冷暖更迭:探秘身边气候》《风雨同行:走进生活气象》《寒暑相推:解析二十四节气》。这套书主打3分钟了解一个气象话题,同时每一本书中的各个话题是彼此勾连的,循序渐进的。比如《风雨同行:走进生活气象》就抽丝剥茧般地剖析了气象如何像双刃剑一样影响环境、农业、军事、交通、体育、健康等等,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大量运用气象科学提高生活安全性和品质的小贴士,可以让读者易看易懂,易学易用。再比如,有一句调侃的话说,天气预报是唯一想说实话,而总也说不准的物种,而《寒暑相推:解析二十四节气》则从天气预报员的角度解析天气,不仅呈现每一个节气的美丽画卷,更深入剖析其物候、时令相对应的天气气候现象和气象科学原理,同时介绍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更饶有趣味地围绕着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谚语,消除一些常见的误解,正本清源。

  在一篇名为《做“四真”“八有”的科学传播人》的评论中,我曾说过朱定真老师的科普是“四真”“八有”:真懂、真会、真爱、真做、有“志”、有“才”、有“料”、有“道”、有“人”、有“趣”、有“闲”、有“粉”。而这套书的出版恰恰体现了“四真”“八有”的鲜明特征。

  我们最近一直在倡导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但是个人认为这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对科学知识有系统的掌握,或者说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否则价值引领就可能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同时这也表明,科普的价值引领功能需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不能脱离开科学知识谈价值引领,更不能贬低科学知识在科普中的作用,定真气象科普丛书就是让公众系统了解天气、气象、气候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形成科学认知,进而采取必要的行动,提升个人的气候科学素养。

  这套书以问答的形式一一铺陈开来,以科普中最常见的问题入手,为读者提供“视角新颖、案例详实、语言通俗”的答案,做实做到了为公众“解疑释惑”。对于读者来说,并不一定要一口气读完这套书,也许你也可以每天拿出三分钟来了解一个气象话题,这应该既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也有可能会成为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一只“蝴蝶”。正如温伯格在《最初三分钟》中所表达的那样,“大爆炸的最初三分钟时间,为之后138亿年的宇宙打下了基本的底色,也决定了在这个宇宙中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终极命运。”所以如果给你三分钟,我建议你不妨去了解一个气象话题!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研究室副研究员)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65场走进岳麓书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10月29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2025-10-30 10:15
绿氨作为绿氢核心载体与低碳原料,正成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
2025-10-30 10:12
记者10月29日从水利部获悉,由水利部制定的国家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含)河流》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
2025-10-30 10:06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建成66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200余处省级示范煤矿,拥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50%,1.6万余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2025-10-30 10:04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10-30 10:00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举行。
2025-10-29 10:12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的工业化生产。
2025-10-29 09:36
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规模就增长了2.66亿人。
2025-10-29 09:35
当掌勺者从有体温的师傅变成由代码驱动的机器,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也面临着新情况。
2025-10-29 09:35
今年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油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新阶段。
2025-10-29 09:33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时刻,总觉得口干舌燥,害怕会频繁起夜,但又忍不住想大口喝水。每当此时,一些人不免会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2025-10-29 09:32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
2025-10-29 09:31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肿瘤细胞会通过细胞内部、细胞间、不同组织乃至器官间多个层面的复杂机制,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这一过程被称为“免疫逃逸”。研究团队表示,使用国内外均已上市的偏头痛治疗药物CGRP抑制剂,可阻断感觉神经介导的“肿瘤-TDLN通信”,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抑制癌痛,从而实现抑瘤与镇痛的双重作用。
2025-10-28 08:52
我国下一代光伏技术取得新进展,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和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团队联合运用太赫兹技术,对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内部载流子输运行为实现精准、无损探测。
2025-10-28 08:48
科技赋能是本次火炬传递的一大亮点,在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将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2025-10-28 08:4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区27日完成全系统发射演练,各系统完全满足发射要求,神舟二十一号具备发射条件。
2025-10-28 08:44
研究证实,熊蜂能够通过观察同伴的积极状态改变自身的行为决策,呈现出类似“情绪传染”的现象。
2025-10-27 10:35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款名为“交通安全副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能够精准预测交通事故风险。
2025-10-27 10: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