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北京市西城区科协策划发起的“科普新动线”行动来到活动第二站,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北京市西城区科协的孙雯化身西小科和小朋友一起,来探究几百年前的科学家是如何运用科技提升当时百姓的生活质量的。
郭守敬纪念馆在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终点附近汇通祠内,位于中轴线西侧,比邻什刹海。大家首先来到馆内展厅,郭守敬纪念馆的佟怡天副馆长前来迎接,并向西小科孙雯和同学们生动介绍郭守敬的生平以及他与大运河、与北京城的故事。
郭守敬是我国元代伟大的科学家,他一生发明改进过20多种天文仪器仪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简仪。它大大提高了观测的精确度,在当时领先世界天文观测仪器水平几百年。
除了天文,郭守敬还在历法、水利、工程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卓越成就,他提出的海拔概念为后来在山东、北京等地开通运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纪念馆共设有4个展厅,常设展览以“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遗产大运河”为主题,系统介绍科学家郭守敬的功绩。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便是第二展厅的“元大都的水系规划建设“,及第三展厅的“京杭大运河在北京如何实现终极贯通”。由此可知,北京的水系规划和大运河的终极贯通是郭守敬之于北京重大贡献的意义所在。北京城今天的水系格局,在郭守敬元代奠定的基础上未发生大的变化。而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最后一公里”的贯通,也由郭守敬主持规划并修建完成,使得南方漕船能够直接驶入元大都,所以大运河自元朝起,也成为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生命线。
佟馆长还给大家介绍了大运河文化的起源。京杭大运河因其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在无形中也造就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水上漂来的北京城”便是北京水文化的精辟概括,作为北京三大文化带之一,大运河文化带也成了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而郭守敬纪念馆正位于什刹海西海北岸的一座小山上,山下的西海便是元代的漕运终点码头——积水潭码头的一部分。80年代,由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带领团队主持复建了汇通祠,并在侯仁之、朱自煊等学术大家的提议下,将之辟为郭守敬纪念馆,以纪念郭守敬对于北京城水系所做的贡献。
纪念馆为了向大众做好科普工作,特别是向小朋友介绍运河文化,推出了不少自编书籍,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对于北京的影响,如《大运河长卷:中国大运河历史地理大百科》《探访北京中轴线》等。同时,为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纪念馆积极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激发馆内文化活力,同步推出了多项科普活动,有科普周活动、古代天文科普小活动等,“运河书会”就是其中特别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馆内还为大家准备了不同风格的语言导览,为小朋友准备了生动有趣的互动学习手册,还有常年持续不断推出的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展览,通过各式各样的手段,让大家认识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佟怡天馆长发出邀请,欢迎大朋友、小朋友们都来参观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打卡西城科协推出的科普新动线活动。(文:陆旅星,图: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