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史,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发展源远流长,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长期位于世界农业强国之列。
追溯中国农业强国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更长的大历史观来看待我国农业强国的演进变化,有助于传承、发展、提升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与农耕文明,有助于增强新时期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激发出我们走好中国道路的历史主动和精神力量,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中国价值借鉴。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在很长的时期内处于农业强国的位置,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2020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长久不衰旺盛、繁荣绵续离不开精耕细作的农耕制度、天人合一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作观念及先进的农业科技。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体系,在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远古时代,华夏民族就掌握了养蚕、丝织技术,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织绸的国家,最早栽培了小米、水稻、茶和大豆等作物,拥有世界20%的原生物种。在古代的农业交流中,中国展现了强大的自信。我国较早引进了小麦、高粱、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葡萄等农作物,对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和农耕文明的培育产生了重要作用。16-18世纪时期,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中国制造的丝绸、瓷器、棉织品、茶叶等数十种商品出口海外传遍世界,对其世界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以后,西方农业科技的兴起极大促进了西方国家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中国小农经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式微,中国在世界农业强国中的地位持续下降。但中国千百年农耕文明留下的文化积淀与历史经验,为我们在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历史资源是中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显著优势。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展示了鲜明的时代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坚持党的领导,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将农业强国发展置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架下统筹推进。
一是加快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在推进过程中,要把握中国特色和大国小农的实际情况,在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产业体系上下功夫,力争构建产业链条强、现代装备强、经营主体强的现代农业体系。
第一,突出产业体系的链条。加快产业体系现代化,把握适销对路和加工增值两个要求,充分挖掘我国农耕文化价值,依托农耕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延伸产业链与提升价值链,不断提高加工转化的附加值。
第二,加强生产体系的科技支撑建设,重视基础创新,提高转化应用率。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的基本国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建设农业强国要重视科技驱动作用,通过科技赋能推进生产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绿色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
第三,加强生产主体建设,充分发挥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两大主体力量。立足我国大国小农的现实情况,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将小农户引进现代农业,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激发农业生产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多点发力推动农业强国建设。
二是大力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第一,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科技是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在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通过资源交换、人才培养、联合攻关等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力,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
第二,要提升农业开放水平,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企业。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服务贸易,培育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农业企业集团等方式,在将我国农资、技术等优势产能带出去的过程中,吸收国外先进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实现国内国外优势互补。
第三,参与全球治理,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继续深化南南合作与多边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为提高发展中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黄惠春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