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幽门螺杆菌,该怎么预防?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幽门螺杆菌,该怎么预防?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3-03-15 16:16

  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的第15版致癌物报告中,幽门螺杆菌首次被列为明确致癌物。曾有男明星在微博分享自己胃不舒服去检查得了幽门螺杆菌,也有网友连着几个月胃胀、打嗝,去医院做碳14呼气试验,最终发现超标2500+。

  根据最近一次的流调数据显示,我国感染人数为7.68亿,超过人口总数的50%。幽门螺杆菌到底有多普遍?发现需要治疗吗?该怎么预防?

  “幽门螺杆菌”和“幽门螺旋杆菌”两者是一样的,准确的叫法是幽门螺杆菌,因为幽门螺杆菌的细菌形状是螺旋状的,所以有些人习惯叫幽门螺旋杆菌。它是一种对生长环境非常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长期生活于人体胃内的细菌。

  幽门螺杆菌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通过人的口腔或粪便传播,且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主要症状有反酸、烧心以及胃痛、胃胀、顽固性口臭。可能还会引起以慢性胃炎为主的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嗳气等上消化道受纳障碍症状,病程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因此,感染者出现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并接受正规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进一步引发胃萎缩、肠上皮化生等,导致胃癌发生。

  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还会引发其他疾病。

  咽喉癌。中国复旦大学医学院一项研究同样证实,与身体健康的正常人群相比,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患上喉癌的风险显著升高。这项研究成果表明,幽门螺杆菌可以使喉部的黏膜在接触致癌物质之后,更容易发生癌变。

  肠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上结肠癌的风险明显升高,研究分析这种病菌会对黏膜带来一定损害,从而刺激结肠腺瘤的产生,属于癌前病变。

  胃肠道淋巴瘤。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引起人体慢性炎症改变,导致胃外疾病。这种病是胃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胃部恶性肿瘤的3%~5%,多见于50~60岁年龄。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

  餐具消毒、家庭分餐。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并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

  不要“口对口”给孩子喂饭。杜绝用嘴喂孩子,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必须洗手,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肉类,不喝生冷水。

  综合:

  生命时报“幽门螺杆菌是个‘致癌高手’!胃肠癌、喉癌都和它有关”

  人民网“‘明确致癌物’幽门螺杆菌,究竟该怎么防?”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一人传染全家?幽门螺杆菌该如何预防”

  整理:刘雪洁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一箭八星!我国成功发射天仪41星等8颗卫星

  • 秋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23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合办,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和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数字经济工委会协办的2024(首届)中国数字人大会——面向人工智能的数字身份体系研究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发表致辞。
2024-09-24 16:26
当下,在国内高校中,学科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2024-09-24 09:59
未来颠覆性技术,特别是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新定义食品行业,引领行业发展潮流,改变这个行业的市场规则,而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样的改变。
2024-09-24 09:57
这些发现或有助开发实用的室温超导体,并可理解量子气体模拟——一个结合量子光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领域。
2024-09-24 09:53
张甘霖的学生、土壤所助理研究员杨顺华说,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
2024-09-24 09:50
《三体》成为世界走近中国的一份路引,更是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内容为王”仍然是基本法则。
2024-09-24 09:42
“三项改革”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到路演现场,迈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一步。
2024-09-24 09:28
黄河孕育了千年文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打造数据中心、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
2024-09-24 09:26
月亮很近,抬头就能望见阴晴圆缺;月球很远,需要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跋涉。中国探月20年,也拉近了星辰大海与普通公众生活的距离。
2024-09-24 09:24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与氢能技术呈现显著融合趋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助于推动其在氢能技术方面的创新产出。该文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氢能技术当前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也为推动氢能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4-09-23 10:36
从汽车钎焊铝箔的“门外汉”,到“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出相关产品……郭飞跃在创新路上,不服输、敢打拼,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近日,郭飞跃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潜心研发汽车钎焊铝箔产品的艰辛历程。
2024-09-23 10:34
不仅是在兰考,在“齐鲁粮仓”,稻菽飘香、鱼跃莲池、瓜果盈枝都离不开科技加持的精细气象服务。
2024-09-23 09:42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
2024-09-23 09:37
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24-09-23 09:35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