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惠农民】水产养殖“潜力股”:“无刺鱼”或成为现实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智惠农民】水产养殖“潜力股”:“无刺鱼”或成为现实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3-17 14:24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农业强国与农业生物多样性有怎样的内在联系?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如何平衡?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如何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五谷六畜”、“一饭一蔬”都是我们关心的话题,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欢迎关注。

  水产养殖对全球食物安全和经济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影响日益增大。全球90%以上的水产养殖分布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保证了人类食物需求和经济增长,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巨大贡献。随着野生物种的日益减少,海洋和淡水捕捞业也越来越不可持续,与之相比,水产养殖业却日渐蓬勃。

【智惠农民】水产养殖“潜力股”:“无刺鱼”或成为现实

虹鳟鱼养殖 图片来自作者

  在水产养殖中,通过对水生动物生产性状进行遗传改良,选择育种能够提高生产效益、减少水产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能提升水产品的营养健康和口味。

  与家畜和农作物相比,水产养殖品种的确丰富,而且越来越多。就目前全球养殖的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无脊椎动物、两栖爬行类,共计就有543个品种。不过不是所有的品种产量都相同,有70个水产养殖品种占据全球水产养殖产量的80%,这些品种在业内称为大宗水产品。相比全球肉类产品养殖,猪、鸡和牛三个品种的产量就占到了全球肉类产品的80%;在作物中,水稻、小米、玉米和土豆占到了全球农作物产量的三分之二。

  在丰富多样的水产养殖品种中,有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大大增强了它们的遗传改良潜力:一是水生动物的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丰富,且人为驯化需要花费的时间比牛、猪等动物短;二是一些水生动物品种具有高繁殖力和体外受精特点。因此,育种方案设计也就更灵活,可以把挑选的优良个体推广到养殖户中,也不需要多个世代的繁殖就能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良个体用于生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强调,对尚未开发且具有遗传潜力的水生物种进行驯化和选择育种,是水产养殖发展中一个不可错失的机遇。

【智惠农民】水产养殖“潜力股”:“无刺鱼”或成为现实

山区冷水鱼养殖 图片来自作者

  养殖新品种的开发在我国渔业科研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年都有大批有新品种发布,在最新公布的2022年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名单(附后)就有26个,其中就有镜鲤“龙科11号”等10个水产新品种适应于淡水养殖。

【智惠农民】水产养殖“潜力股”:“无刺鱼”或成为现实

镜鲤“龙科11号”图片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全球生物技术创新浪潮的迭起,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水产科技竞争的焦点和国际交流合作的热点,而生物技术的发展,对遗传改良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在每年公布的新品种中,有许多是基因技术的新成果,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创新RNA功能敲除技术,开展鱼类性别编辑。也就是说,应用此项技术,他们创制了转雄、转雌、败育以及糖原合成异常的罗非鱼、性腺发育阻抑的黄颡鱼,取得了淡水鱼类生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的新突破。

  2021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少肌间刺鲫突变体。无独有偶,2022年,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发布一则最新消息:通过控制鱼刺基因,该校高泽霞团队繁育出了完全没有肌间骨的武昌鱼苗种,有望实现大规模推广。

【智惠农民】水产养殖“潜力股”:“无刺鱼”或成为现实

鲫鱼 图片来自《常见水产品图鉴》

【智惠农民】水产养殖“潜力股”:“无刺鱼”或成为现实

图片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微信公众号

  我们都知道,鲫鱼是很鲜美的,可是肌间刺多的鲫鱼让许多想吃、又不会挑刺的人“望鱼生畏”。那么,这项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项研究针对鲤科鱼类肌间刺的发生发育和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筛选到了无肌间刺和少肌间刺的鲫突变体,为无肌间刺鲫新品种的选育储备了必需的科学素材,也为其他经济鱼类肌间刺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有了这项技术,相信无肌间刺和少肌间刺的鱼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喜欢吃鱼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是鱼类遗传育种学家。他多年潜心鱼类遗传学研究,取得卓越成绩,我们才能吃到许多美味的淡水鱼。桂建芳院士的研究,推动了全国鲫鱼产量持续增长,2017年全国鲫鱼产量就达到282万吨,其中,桂建芳院士的“中科3号”占到了鲫鱼主养区产量的70%左右。

【智惠农民】水产养殖“潜力股”:“无刺鱼”或成为现实

桂建芳院士相关研究成果 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水产养殖物种的遗传改良效率和准确性在不断提升。在市场上,我们可以常见的就有鲟鱼、鳊鱼、鲤鱼、鲫鱼、鲥鱼、泥鳅、大银鱼、鲑鱼、黄颡、乌鳢、鳗鲡、河鲀、大闸蟹等本国品种,还有虹鳟、罗非鱼、淡水鲳、淡水鲨鱼、日本沼虾等从国外引进的养殖品种,这些美味淡水产品,在保障着我们的健康生活和粮食安全。

  而透过这些养殖水产品,我们要知道支撑着养殖产品多样性的野生物种的多样性,要体会科技工作者为之付出的艰辛,也要认识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刘雅丹研究员 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助理

  审核专家:潘晓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策划:武玥彤 姜楠

【智惠农民】水产养殖“潜力股”:“无刺鱼”或成为现实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

  • 京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盘锦段主线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从国铁集团获悉,近期,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以下简称“沪昆高铁杭长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拉通试验圆满成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最高试验时速达385公里,各项设备指标表现良好。
2025-06-24 05:00
构建新农科人才“四新”培育目标体系。
2025-06-24 03:45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 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2025-06-24 09:31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