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渤海湾的中间,有一座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岛,叫北隍城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昆虫南北迁飞的必经之地。2017年5月,刚结束研一课程的周燕来到位于北隍城岛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长岛试验站,开始观测、诱捕和研究跨海迁飞的昆虫。
为了找寻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每年春夏之际,数百种昆虫都要从华北平原经过渤海湾,迁飞到东北甚至更北的地方,在那里繁衍生息;到了秋天,它们又会再一次穿过海峡,回到各自的出发地。
“在这场南北大迁徙中,就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农业害虫,比如黏虫、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小地老虎、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等等。它们严重危害了迁飞途中的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后周燕说。
和昆虫迁飞一样,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5月到10月,周燕就会来到岛上,和她的同事、同学一起,利用观测、捕捉迁飞昆虫的设备,如雷达、高空探照灯、灯诱、食诱等各种装置,对高空迁飞昆虫进行取样研究。对虫子进行捕捉、收集、分类、鉴定、解剖、实验,已经成为周燕在岛上每天的必修课。
“我们每天进行昆虫的分类,是为了鉴定昆虫迁飞的种类有哪些,然后再进行迁飞生物学研究,掌握它的生物学习性,再根据生物学习性制定相应的害虫防治策略,这是我们总体的思路。”
传统对迁飞害虫的防治是通过喷洒化学农药,把害虫消灭在卵和幼虫阶段。周燕和同事们经过多年观测认为,对迁飞害虫的防治,如果通过高空和地面相结合的方式,以迁飞成虫为重点的防控策略,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昆虫的迁飞分为起飞、巡航和降落三个阶段,这就涉及到虫源地、过境地和迁入区。”周燕介绍说,新的技术体系就是首先在虫源地通过种植抗性品种的植物减少幼虫的发生量,把害虫消灭在幼虫阶段,还可以通过布置地面灯、食诱剂以及性诱剂等装置来减少成虫的起飞量;第二点在过境地,通过高空探照灯来诱捕迁飞害虫,同时利用雷达全天候工作,实时监测迁飞害虫经过了哪些地区;最后,当害虫进入到迁入地后,可以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来把害虫的危害减到最小程度。
长岛试验站是一座专门进行迁飞昆虫观测、预警和研究的试验站,由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2003年设立,到今年,已经整整二十年。如今29岁的博士后周燕,也已经驻岛七年。
“我们在这里研究迁飞工作的意义是为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能够实现种群动态的精准监测和预警,保护东北和华北我们国家两大粮仓的粮食安全,为农业丰收贡献我们的力量。每次回北京的高铁上,看到外面郁郁葱葱的田野,然后粮食作物都要丰收了,就感觉到我们在岛上抓的虫子,我们在岛上做的这些工作,应该也会给这片丰收带来了一定的保障,也会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周燕说。
科学审核
梁革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总策划
战 钊 宋雅娟
本期编导
宋雅娟 肖春芳
摄 像
肖春芳
航 拍
周怀宗
制 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