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辽阔的大洋中,海水并非静止不动,它们像河流一样,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流动,这就是“海流”。与大气环流相比,海洋环流的观测更困难,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则为此耕耘了60余载。
1956年,中国颁布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深深打动了正读高三的胡敦欣,他决心要成为一名科学家。1956年9月,胡敦欣进入山东大学海洋系学习,开始了与海洋科学一生的缘分,在物理海洋领域孜孜求索。
20世纪80年代,人类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二维阶段,对表层以下的环流结构知之甚少。我国科学家对次表层潜流结构的认识只局限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赤道潜流。对于其他区域的潜流,科学家们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经过几年的考察,通过地转理论公式计算,胡敦欣欣喜地发现,在棉兰老海流之下存在反向流动,他将其称作“棉兰老潜流”。
“棉兰老潜流”的发现是自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赤道潜流以来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两项重大发现之一,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洋流!
海洋中亟待人们去发现的奥秘远不止于此,胡敦欣的科研之路也从未止步。
2011年1月,胡敦欣团队在热带太平洋西边界流区成功设计、布放了两套深海测流潜标,开启了我国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的新时代。
2015年6月18日,胡敦欣领衔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共同撰写的权威性评述文章《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在《自然》杂志上正式发表。
从近海到大洋,胡敦欣探索海洋的步伐从未停歇,水下的神秘面纱也正在被一点点揭开。
曾有人问,要研究海洋科学到多大年纪?他说forever(永远)。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报、新华社
总策划
战 钊 宋雅娟
编 导
蔡 琳 宋雅娟
制 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