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二十载援疆,他用心浇灌“致富果”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二十载援疆,他用心浇灌“致富果”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9-05 17:30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本期邀请新疆西圣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张明炎,请他讲述自己用几十年时光用心浇灌“致富果”的故事。

  讲述人:张明炎 新疆西圣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2023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培训课堂上,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我原是一名援疆干部,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纪辞职去新疆若羌种枣,深耕20多年,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如今,我又动员2个子女扎根新疆。我相信,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下,新疆红枣产业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二十载援疆,他用心浇灌“致富果”

张明炎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头雁”项目培训

  响应号召,趁“枣”行动

  1992年,42岁的我是山西省政府办公厅的一名干部。当时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甘平庸的我主动请缨,赴乌鲁木齐担任山西驻疆办副主任,这一干就是10年。

  2002年,我看到《新疆日报》报道若羌县正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红枣产业。我想起老家山西临县盛产红枣,自己也有过管理红枣公司的经验,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那时候当地政府的维吾尔族工作人员还不会讲汉语,我费尽周折,联系了13次才找到若羌县林业局局长。得知当地亟须专家开展红枣技术培训,我便从山西农科院请来2名技术专家。

  通过培训我了解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红枣种植优势,发展红枣产业大有可为。不顾家人强烈反对,我辞去公职,带着2万元积蓄来到距离乌鲁木齐近1000公里的若羌县,成为当地外来投资第一人。

  2006年,我成立新疆西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过17年发展,公司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若羌县的400多亩枣园发展到墨玉县的600多亩,再到疏勒县的500多亩、疏附县的1300多亩,累计在3个地区、4个县、7个乡、13个村建立枣园18个。

二十载援疆,他用心浇灌“致富果”

张明炎在枣园指导农户种植枣树

  积极转型,“枣”就未来

  20世纪90年代末,南疆地区掀起种植热潮,新疆红枣种植规模逐渐发展到全国第一,鲜枣市场价格也一路上涨。我却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当地红枣“泛滥”,以后红枣就未必值钱了。再加上电商价格战愈演愈烈,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在其他人还盲目跟风包地种枣时,我却在2013年果断将2800多亩枣园全部出售。此时的我已经进入耳顺之年,家人劝我安享晚年,我却不甘心:红枣多了肯定不好卖,加工就很重要。我既有资金,又有管理能力和销售能力,为什么不自己建厂呢?

  于是,我投资2600万元,在喀什地区疏附县木什乡建立上千平米的加工厂,用鲜枣制作金丝蜜枣、枣酒等11种产品,年生产能力达15000吨。我还和国内科研院所合作改良生产工艺,研发出富含维生素C、零添加的紫晶枣,既去除了传统紫晶枣的烟熏味,又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在2016年,我们为紫晶枣加工工艺申报发明专利,并于2020年获得批准。2021年,公司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二十载援疆,他用心浇灌“致富果”

2021年公司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以枣为媒,惠农富农

  我是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一代人,小时候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深知贫困的滋味。因此,我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新疆老百姓增收致富。

  目前,我们公司带动了农户8672户,提供就业岗位135个,主要聘用35~60岁妇女,有的家庭甚至3~4个成员都在我的工厂上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一个56岁的女职工给我送了面锦旗以示感谢。她说自己靠这份工作供养了3个孩子上学,后来又承担了2个孩子楼房装修费用。

二十载援疆,他用心浇灌“致富果”

张明炎和职工们在工厂一起工作

  目前,公司已推出“西圣”等知名品牌7个,产品远销广州、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杏脯还出口英国、墨西哥,年销售收入达3258万元。随着喀什由“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发展到“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公司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未来,我还想带着孩子们继续拼搏,把公司经营成百年老店,让新疆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

  讲述人:张明炎 新疆西圣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审核专家:王景伟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

  策划组:宋雅娟 谢芸 武玥彤

  通讯员:施丹 张鸣 陈云川

二十载援疆,他用心浇灌“致富果”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三届链博会迎来公众开放日

  • “和平颂”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