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本期邀请新疆西圣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张明炎,请他讲述自己用几十年时光用心浇灌“致富果”的故事。
讲述人:张明炎 新疆西圣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2023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培训课堂上,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我原是一名援疆干部,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纪辞职去新疆若羌种枣,深耕20多年,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如今,我又动员2个子女扎根新疆。我相信,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下,新疆红枣产业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张明炎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头雁”项目培训
响应号召,趁“枣”行动
1992年,42岁的我是山西省政府办公厅的一名干部。当时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甘平庸的我主动请缨,赴乌鲁木齐担任山西驻疆办副主任,这一干就是10年。
2002年,我看到《新疆日报》报道若羌县正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红枣产业。我想起老家山西临县盛产红枣,自己也有过管理红枣公司的经验,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那时候当地政府的维吾尔族工作人员还不会讲汉语,我费尽周折,联系了13次才找到若羌县林业局局长。得知当地亟须专家开展红枣技术培训,我便从山西农科院请来2名技术专家。
通过培训我了解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红枣种植优势,发展红枣产业大有可为。不顾家人强烈反对,我辞去公职,带着2万元积蓄来到距离乌鲁木齐近1000公里的若羌县,成为当地外来投资第一人。
2006年,我成立新疆西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过17年发展,公司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若羌县的400多亩枣园发展到墨玉县的600多亩,再到疏勒县的500多亩、疏附县的1300多亩,累计在3个地区、4个县、7个乡、13个村建立枣园18个。
张明炎在枣园指导农户种植枣树
积极转型,“枣”就未来
20世纪90年代末,南疆地区掀起种植热潮,新疆红枣种植规模逐渐发展到全国第一,鲜枣市场价格也一路上涨。我却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当地红枣“泛滥”,以后红枣就未必值钱了。再加上电商价格战愈演愈烈,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在其他人还盲目跟风包地种枣时,我却在2013年果断将2800多亩枣园全部出售。此时的我已经进入耳顺之年,家人劝我安享晚年,我却不甘心:红枣多了肯定不好卖,加工就很重要。我既有资金,又有管理能力和销售能力,为什么不自己建厂呢?
于是,我投资2600万元,在喀什地区疏附县木什乡建立上千平米的加工厂,用鲜枣制作金丝蜜枣、枣酒等11种产品,年生产能力达15000吨。我还和国内科研院所合作改良生产工艺,研发出富含维生素C、零添加的紫晶枣,既去除了传统紫晶枣的烟熏味,又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在2016年,我们为紫晶枣加工工艺申报发明专利,并于2020年获得批准。2021年,公司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1年公司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以枣为媒,惠农富农
我是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一代人,小时候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深知贫困的滋味。因此,我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新疆老百姓增收致富。
目前,我们公司带动了农户8672户,提供就业岗位135个,主要聘用35~60岁妇女,有的家庭甚至3~4个成员都在我的工厂上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一个56岁的女职工给我送了面锦旗以示感谢。她说自己靠这份工作供养了3个孩子上学,后来又承担了2个孩子楼房装修费用。
张明炎和职工们在工厂一起工作
目前,公司已推出“西圣”等知名品牌7个,产品远销广州、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杏脯还出口英国、墨西哥,年销售收入达3258万元。随着喀什由“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发展到“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公司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未来,我还想带着孩子们继续拼搏,把公司经营成百年老店,让新疆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
讲述人:张明炎 新疆西圣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审核专家:王景伟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
策划组:宋雅娟 谢芸 武玥彤
通讯员:施丹 张鸣 陈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