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农田到餐桌:90后青年的栗蘑“鑫”故事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从农田到餐桌:90后青年的栗蘑“鑫”故事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10-24 17:38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想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量,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这是90后新农人张鑫奥的朴素心愿。

  张鑫奥是昌平区延寿镇村人,也是北京海疆栗蘑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在种植栗蘑的道路上,他一干就是八年。近年来,张鑫奥不仅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培训和讲座,还致力于帮助农户提升经营意识、拓宽致富渠道。

  一心扑在栗蘑上

  身为90后的张鑫奥,因为投身农业,走上了一条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当别人早上五点还在睡觉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了田间照看栗蘑。

从农田到餐桌:90后青年的栗蘑“鑫”故事

张鑫奥在采收栗蘑

  多年来,张鑫奥不断尝试探索新技术、新品种。2015年,他在合作社进行了8000棒栗蘑的大棚冬季反季节试种;2018年,他利用合作社的600余亩栗蘑基地,试验示范种植14个栗蘑新品种;2019至2021年,他参与《北京市农民致富科技服务套餐配送工程》项目,开展3亩林地的林下栗蘑仿生态示范种植,种植北京1号、3308号、3338号新品种,并且通过了试验选育,北京1号于2022年进入推广阶段。

  此外,张鑫奥还积极推广生态种植,通过回收板栗树等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年处理量达到800吨。这些农业废弃物被粉碎后用于制作栗蘑菌棒,从而减少树枝燃烧带来的碳排放。

  让栗蘑走出去

  为了打响黑山寨品牌、让栗蘑“走出去”,张鑫奥积极举办各类特色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栗蘑:

  一是栗蘑进社区。开展活动以来,进社区次数累计达到230次、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大约1万余人次,销售鲜栗蘑约7.8万斤,并吸引社区居民到基地采摘5000余人次,累计助力30多户种植户销售鲜栗蘑超过20万斤,极大带动了农户增收;

  二是黑山寨收秋节。从2016年起,推出“黑山寨收秋节”活动,并拓展农业科普、采摘体验等功能,参与的市民累计达到42.4万人次,带动黑山寨、延寿、南口、流村等8个山区、浅山区镇的农民增收4240万元,年均收入达到700多万元。

从农田到餐桌:90后青年的栗蘑“鑫”故事

栗蘑推广宣传

  7月是栗蘑成熟的季节,栗树下,拱形棚内一簇簇栗蘑破土而出,散发着特有的香气。“现在正值二茬栗蘑成熟期,新鲜栗蘑一斤能卖到十几元,收益远远超出预期,产品供不应求。”张鑫奥说。

  作为返乡从事农业的大学生,张鑫奥通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不仅培养了一批种植能手,更帮助当地农民打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对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增产增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讲述人:张鑫奥 北京海疆栗蘑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

  审核专家:廖丹凤 中国农学会研究员

  编辑:谢芸 武玥彤

  校审:侯思雨(实习)

从农田到餐桌:90后青年的栗蘑“鑫”故事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龙山:强降雨后恢复生产生活

  • 走进南博会旅居云南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