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刘克帅:扎根农业,只为故乡的这片桃树林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刘克帅:扎根农业,只为故乡的这片桃树林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11-14 16:14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本期邀请河南省新农人刘克帅,请他讲述一心投身农业,给家乡桃林带来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的故事。

  讲述人:刘克帅 河南省新农人

  “为了故土,为了我的家乡,为了这片桃树林,我会一辈子扎根农业,为技术兴农产业奋斗终生。”十多年来,我将这句话奉为圭臬,始终如一地投身“三农”事业。

  技术引进收获硕果

  我的家乡卫辉市是鲜桃种植的优产地区,气候非常适宜桃树生长。然而由于品种、技术、管理等问题,桃树产量不高、效益低下,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不断降低。

  我注意到这种情况,2007年,在参加了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以下简称卫辉市)桃树种植技术宣传活动后,便萌生了利用所学专业返乡普及果树知识和技术,引领乡亲创业致富的想法。

  于是,我带着问题,多次辗转山西、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学习取经,考察市场。

  学成回到家乡后,我承包了卫辉市安都乡杨井村的50余亩条件较差的耕地,引进多个鲜桃新品种,采用桃树高效主干密植栽培新技术,经过几年努力,把这里建成了卫辉市第一个高产高效桃示范基地。

  现在,这片基地引进的十余个品种已硕果累累。尽管周边桃品价格较低,但我们基地的桃子价格却始终处于高位。我想,这是因为我们的桃子品种好、绿色无污染、质量显著优于市面。

  随着基地的产出逐年增加,杨井村及周边村庄群众纷纷效仿,他们也开始种植基地的桃树品种。目前,基地成员已经扩展到本市其他乡镇,桃树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取得初步成功后,我开始组织广大桃农合作联社和企业成立卫辉市桃产业协会,抱团发展卫辉市桃产业。截至目前,协会吸收会员400多户,种植桃树万余亩,年创产值可达上亿元。并且进一步辐射到卫辉全市,全市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5万余亩,产量近15万吨。

刘克帅:扎根农业,只为故乡的这片桃树林

刘克帅对当地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因地制宜播种希望

  尝到技术带来的甜头之后,我再接再厉,开始主动对接山东果树研究所、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专家人才,成立“新乡市果树研究所”。

  为了促进家乡产业的繁荣,我成立了“省级太行仙蜜星创天地”,为有需求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返乡大学生、农民工和职业农民提供服务,帮助创业者开创和发展壮大企业。还积极支持吸引外地专家、高技术人才到新乡开展技术交流和共建活动。

  刘克帅对当地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根据桃树品种的更新迭代,基地引进推广了“秋雪”“秋彤”等品种近千亩,深受市场欢迎,亩效益平均1万元。

  即便是在同一个自然区域内,由于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情况不一样,选种的桃树品种也应该因地制宜。太公镇宋庄村和左庄村常年干旱,种植大田作物效益低下。基地于是在两村推广“秋雪桃”和“冬桃”品种,发展了10余名农户,种植了果树近300亩。

  安都乡潞州屯村地处偏僻,我们结合实地情况,发展了当地十几户桃农种植“秋彤”200余亩,亩效益一万多元。目前,在我们的努力下,已带动附近千余名农户发展桃产业近万亩,潞州屯村村民陈同更是创下9亩获益14万元的佳绩。

  如今,我依旧不断引进桃主干型密植栽培技术、果园生草新技术、水肥一体化等新兴技术,为改变果园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各种除草剂对果园土壤的污染,使卫辉市的果树种植产业向标准化、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而奋斗终生。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审核专家:廖丹凤 中国农学会研究员

  编辑:谢芸 李欣哲

  校审:赵逸(实习)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