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于永先:农技之星,照亮田野希望之路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于永先:农技之星,照亮田野希望之路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11-17 16:45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本期邀请山东省淄博市皇城镇蔬菜种植协会会长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东科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永先,请他讲述通过田间培训和合作社,推动农业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种植技术,实现共同富裕的故事。

  讲述人:于永先 山东省淄博市皇城镇蔬菜种植协会会长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东科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多年来,我致力于农业技术研究,践行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带领群众致富。周围人总说我是“有求必应,有难必解”,这个评价实在是不敢当。其实我不过是尽我所能,做我该做的事罢了。

  田间培训 打通农技教学“最后一公里”

  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这个地方,蔬菜种植是他们的主力军。气候条件好,种出来的蔬菜质量没话说。但让人操心的是,蔬菜的产量一直上不去。

  为了弄明白问题出在哪,我认真调查了一段时间,发现缺乏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是关键。

  我一直在农村从事科技推广、技术创新等工作,为了让这些科学技术真正帮助到这里的农民,我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对蔬菜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进行专项培训。

  2016年,在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在皇城镇成立了临淄区东科农民田间培训学校,特地请来了农业专家为学员授课。

  学校设有蔬菜实践专用大棚供学员耕种实践。每年都会引进新的蔬菜品种和技术,让大家试试看哪个最合适。这样一来,农业科技的实用性提高了不少。

  田间学校解决了农业教学培训与实践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将科技成果实实在在地送到农民手中。

  经过培训的学员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成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平均增收5000元,都成了致富能手。

于永先:农技之星,照亮田野希望之路

  农民田间学校里于永先正在授课

  办合作社 辐射带动农户走向共同富裕

  为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我于2009年牵头成立了淄博临淄东科蔬菜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占地1200多亩,投入了2100万元,拥有许多特色蔬菜大棚供大家观摩学习。

  我们以蔬菜种植基地为基础,创建了一个科普基地,有20位专业技术人员和6位土专家,提供日常的技术指导。

  每年,这个基地都会吸引5000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至今已经带动了周边8000多亩的蔬菜发展,让每个人每年增收近万元。

  在科普基地,我们实施了“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带领菜农致富”的工程,每年为社员们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

  几年来,合作社已经成功引进了辣椒、西红柿、西葫芦、茄子等20多个新品种,并获得了7种蔬菜的绿色食品证书,年产能力达到8000多吨,收入达到了2600多万元,让农民每户增收6000多元。

  我们还引进水肥一体化、植物补光灯等农业技术,使用复配基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应用优良种苗、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生物有机肥等,促进了高品质蔬菜产业化发展。

  这个科普基地发挥了辐射效应,通过“一级带一级、骨干带四邻、典型带一般”的示范效应,已经带动周边4000多名农户形成了一方产业,引导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创业致富。

于永先:农技之星,照亮田野希望之路

  科普基地里于永先正在查看作物长势

  在科技兴农的践行道路上,我先后被评为市级“乡村之星”、“新型职业农民优秀典型”、“全国百强杰出新型职业农民”等。面对这些荣誉,我感到十分开心,同时也感到由衷的责任感。我会再接再厉,更好地服务农户。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审核专家:廖丹凤 中国农学会研究员

  编辑:谢芸 李欣哲

  校审:赵逸(实习)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回放:“巳巳如意中国年”短视频征集活动分享交流会

  • 喜迎新学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需要艺术和技术的高度合一。而《哪吒2》在本土先进动漫制作技术的托举之下,实现了这种合一。它的成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科技硬实力的并肩胜出和双重出圈,昭示着文化与科技碰撞产生的巨大张力。
2025-02-17 10:12
科普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2025-02-17 10:1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