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本期邀请云南省文山市摆依寨村党支部书记、华中农业大学2023年云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陈维军,请他讲述自己带领乡亲们“犇”起来的故事。
讲述人:陈维军 云南省文山市摆依寨村党支部书记 华中农业大学2023年云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在云南文山市摆依寨村天时家庭农场,整齐宽敞的牛舍映入眼帘,一头头健硕的牛儿在圈内撒欢,工人们正忙着给牛投喂草料、清扫圈舍。因为养牛,我的生活富起来;因为推广饲养高品质的西门塔尔牛,我有幸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父老乡亲在致富路上“犇”跑。
陈维军(左一)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头雁”项目培训
创业受挫,外出学习“取回真经”
2016年,在外务工多年的我返乡创业。经过考察,我决定跟堂哥一起合伙养牛。我们凑了4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搭建牛棚,购置了70多头本地牛。可是由于养殖技术不过关,我们辛苦了一整年,非但没有赚到钱,反倒亏了几万块。村里人嘲笑我们养的牛骨瘦如柴,好像风一吹就会“飞起来”。堂哥决定放弃养牛,继续外出打工。
可我是个“牛脾气”,越是不被肯定,我越要证明自己能把牛养好。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只养了70头牛就如此辛苦,别人管理几千头牛却很轻松?我决定外出学习,先后考察了山东、上海等地的20余个养牛场。每到一处,我都耐心向当地技术人员请教,随时记录好方法、好经验。半个多月过去,我系统地学习了精饲料配比、草料储存、动物病害预防的知识和方法,取到了养牛的“真经”,也让我愈加认识到养牛是一门技术活。
转变思路,更换品种增收致富
考察之后,我了解到西门塔尔牛具有体格大、生长速度快、产肉性能高、肉质好的特点,特别适合圈养。反观我自己养的本地牛,不仅饲养成本高、出栏时间长,出肉率还低。于是,我毅然把喂养的70头本地牛全部出售,换成了27头精品西门塔尔牛。
为了照顾好这些牛,我把全村废弃的玉米秸秆收集起来,自行加工青贮饲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精饲料配比。我还积极向周边养牛大户学习冻精技术,开始自育自繁。慢慢地,我的养牛规模越来越大,从原来的27头牛发展到40多头。
2019年底,我饲养的第一批西门塔尔牛终于到了出栏的日子,每头牛的重量平均达1300斤。一次卖牛时,我雇了两个村民帮忙赶牛到屠宰场,他们看到2头牛卖了5万多元,羡慕不已。大家这才发现,原来养牛这么赚钱。此后,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跟着我养起了西门塔尔牛。
陈维军在养殖场打扫圈舍
“抱团”发展,不忘初心联农带农
从2019年到2021年,由于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我先后被推选为村小组长、村党支部书记,我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养牛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我将自己定位为全村养牛户的“全能管家”,除了手把手教技术、无偿将饲养和存草方法分享给村民们外,我还义务为村民们当起了“免费中介”,帮助大家“团购”草料和牛犊、提供卖牛渠道、配种、疾病咨询、收购牛粪……这些举措极大地消除了养殖户们的后顾之忧。
针对脱贫户,我推出“代养模式”:把小牛犊交给他们进行代养,在达到出栏重量后,按照10元一斤的价格进行回收。这样一来,他们不必担心养牛缺乏资金,在增收之路上走得更加稳妥了。
目前,我的家庭农场肉牛存栏量达70头,年收入20万元,带动村里23户农民参与肉牛养殖,全村肉牛存栏量达370多头,村民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2023年,我的家庭农场获评州级家庭农场,我本人也被选为村“致富带头先进个人”。
陈维军(左一)和村民们进行交流
这次来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头雁”培训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对于养牛产业发展又有了新思路。未来,我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建立自己的肉牛屠宰基地,开发腊牛肉、牛干巴等特色风味食品,打造“牛”品牌,做好“牛”文章,让“牛”产品卖上好价钱,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讲述人:陈维军 云南省文山市摆依寨村党支部书记 华中农业大学2023年云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审核专家:赵慧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副院长
策划组:宋雅娟 谢芸
通讯员:施丹 陈云川 孙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