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做科普如何“四两拨千斤”?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评论 > 正文

做科普如何“四两拨千斤”?

来源:光明网2024-09-06 17:28

  对于科普工作来说,热点是一个重要的时机,借助热点话题开展科普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在热点发生后,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望处于“饥渴”状态,利用热点话题开展的科普能够抓住公众急于获取科学知识的有利时机,更好地实现科普的效果,当然在特定情况下,公众获取知识的效果也是最好的。而在热点话题的加持下,一大批网络科普达人也成功出圈。

  但是,如果热点话题发生后,科普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可能会出现盲从的现象;一个恰当的例子可能就是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出现的抢盐风波,这一方面反映了科普力度不够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科学理性的不足。

  在热点话题发生后,如果科普人员不能及时发声,那么就一定会有非科普人员假借科普的名义传播不实的信息,这就是“把我们的舞台让给我们鄙视的人”,就像约翰·伯纳姆所言的那样,“科普所放弃的空间,很快就会被伪科学占领。”B站知名UP主鬼谷藏龙也在一次科普分享中谈到过类似的观点,他说“民众的认识是个‘生态位’,科班出身的人不去占领,就会有骗子去占领。”因而我们有必要利用热点话题积极发出科普的声音,不给伪科学及骗子留下空间。

  在这方面还有一个例子。

  2010年11月1日,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韩启德院士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谈到这样一个话题。

  “我看过一组数据:以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在政治性媒体上只占到3.5%,在公共网络论坛上只有3.2%,在新闻媒体上占的比例稍高,但也仅为13.3%,全社会为之轰动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在公共网络论坛上,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竟然为0!也就是说,当最需要科学家讲话的时候,在媒体上缺乏我们的声音,这样的情形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主动加强与大众媒体的沟通合作,及时在媒体上用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科学道理。”

  这也是在呼吁我们的科普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热点话题积极发声,及时准确地将科学内容传递到公众的身边。

  当然,我们说利用热点话题做科普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如何看待热点话题这个问题。

  在一些国外从业者看来,尤其是科学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的工作人员认为,任何新闻都可以是科学新闻,关键在于你能否找到与科学相关的点,或者说从科学相关的层面及视角去解释。各位如果在某些平台上看到过热点话题的科普,那么不妨想一下,这些科普内容是如何把科学与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结合起来。因为直接与科学相关的热点话题也许可遇不可求,但是社会热点话题可谓层出不穷,如果不信的话,那么可以浏览一下微博热搜。

  当然,可能在有些人看来,这有点蹭热点的意思,科普可以而且应该借助于热点话题,其理由在前文已经有所涉及,关键在于这种“蹭”必须“蹭”出关联,从热点话题中找到科学的切入口,不可强蹭。

  因为对于公众来说,他们对一些内容的关注也是有时间窗口的,而过了特定的窗口,他们的注意力可能会发生转移,因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科普的时机的重要性。

  实际上,对于各个领域的科普工作者来说,热点话题有时候也是可以自行生产的,这其实涉及了传播学上的议程设置的问题。比如,各个领域一定有很多的纪念日,知名人物的诞辰日期,某项重大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日期等等,比如每年春季的花粉过敏,每年3月14日的π日,这些(历史上的今天)都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时间节点,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热点话题。当然这些话题还是需要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着眼于公众的特定需求以及所关心的特定问题,用与公众相关的场景讲好科学的故事,毕竟走心的不是文案,而是与己相关的场景。

  之所以要强调热点话题的科普,是因为借助于热度,科普也可以收获关注,公众之所以会关注,一定是因为科普引发了他们的共情,而因为共情,所以共鸣;因为共鸣,所以分享;因为分享,所以共振,进而推动科普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大鹏,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精密产品 闪耀进博

  • 从“广交天下客”到“进博朋友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
2024-11-08 09:59
为了种出茁壮可口的生菜,这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科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高校院所的年轻人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产量高、品质好、能耗低、花费少的队伍将会胜出。
2024-11-08 09:57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军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全球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光能利用率创造世界纪录。
2024-11-08 09:55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点”行动首场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该活动以“焊牢科技与产业融合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旨在通过供需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024-11-08 09:55
北京时间11月6日8时5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2024-11-08 09:53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设正式启动。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建设,建设周期5年。
2024-11-07 03:50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以下简称“CHES计划”)观测策略日前在国际期刊《天文学杂志》发表。研究人员还模拟了目标恒星HD 88230周围宜居带存在一颗类地行星的情形,并进行了仿真观测与数据拟合。
2024-11-07 09:5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副研究员杨阳团队制备了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低毒性蓝光胶体量子点,并以其溶液为光增益介质,实现了高度稳定的液体激光输出。
2024-11-07 09:50
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在75%左右,九成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逐步提升,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
2024-11-07 09:49
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公布了一份清单,列出了17种能致人患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病原体。
2024-11-07 09:48
IgE是过敏反应的核心免疫球蛋白,其与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2024-11-06 10:30
新一代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化转型浪潮汹涌澎湃。直播将展示行业数字化最新发展趋势AI+等前沿技术的最佳场景应用。
2024-11-07 09:42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维时空谱遥感数据综合与表征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2024-11-06 10:30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分枝数目等生长发育关键性状中发挥关键作用。
2024-11-06 10:25
期待更多优秀的原创少儿科普读物引领孩子们走进精彩的科学世界,让孩子们在科学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2024-11-06 10:24
胸怀“国之大者”,探索国计民生的实问题。问题驱动研究,创新推动发展。
2024-11-06 10:23
团队开发了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指导葡萄育种的新方法,有望缩短育种周期,加速葡萄品种创新。
2024-11-05 10:22
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连接数持续快速增长,在物联网基础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中国都“名列前茅”,今年我国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突破30亿。
2024-11-05 10:21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打破世界纪录,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原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
2024-11-05 10:19
科学家走进校园做主题报告的宣讲形式,让现场师生不仅能感悟科学家精神、研习科学家攻坚克难路径,还可获得学术大家面对面的指导。
2024-11-05 10: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