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做科普如何“四两拨千斤”?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评论 > 正文

做科普如何“四两拨千斤”?

来源:光明网2024-09-06 17:28

  对于科普工作来说,热点是一个重要的时机,借助热点话题开展科普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在热点发生后,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望处于“饥渴”状态,利用热点话题开展的科普能够抓住公众急于获取科学知识的有利时机,更好地实现科普的效果,当然在特定情况下,公众获取知识的效果也是最好的。而在热点话题的加持下,一大批网络科普达人也成功出圈。

  但是,如果热点话题发生后,科普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可能会出现盲从的现象;一个恰当的例子可能就是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出现的抢盐风波,这一方面反映了科普力度不够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科学理性的不足。

  在热点话题发生后,如果科普人员不能及时发声,那么就一定会有非科普人员假借科普的名义传播不实的信息,这就是“把我们的舞台让给我们鄙视的人”,就像约翰·伯纳姆所言的那样,“科普所放弃的空间,很快就会被伪科学占领。”B站知名UP主鬼谷藏龙也在一次科普分享中谈到过类似的观点,他说“民众的认识是个‘生态位’,科班出身的人不去占领,就会有骗子去占领。”因而我们有必要利用热点话题积极发出科普的声音,不给伪科学及骗子留下空间。

  在这方面还有一个例子。

  2010年11月1日,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韩启德院士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谈到这样一个话题。

  “我看过一组数据:以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在政治性媒体上只占到3.5%,在公共网络论坛上只有3.2%,在新闻媒体上占的比例稍高,但也仅为13.3%,全社会为之轰动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在公共网络论坛上,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竟然为0!也就是说,当最需要科学家讲话的时候,在媒体上缺乏我们的声音,这样的情形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主动加强与大众媒体的沟通合作,及时在媒体上用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科学道理。”

  这也是在呼吁我们的科普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热点话题积极发声,及时准确地将科学内容传递到公众的身边。

  当然,我们说利用热点话题做科普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如何看待热点话题这个问题。

  在一些国外从业者看来,尤其是科学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的工作人员认为,任何新闻都可以是科学新闻,关键在于你能否找到与科学相关的点,或者说从科学相关的层面及视角去解释。各位如果在某些平台上看到过热点话题的科普,那么不妨想一下,这些科普内容是如何把科学与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结合起来。因为直接与科学相关的热点话题也许可遇不可求,但是社会热点话题可谓层出不穷,如果不信的话,那么可以浏览一下微博热搜。

  当然,可能在有些人看来,这有点蹭热点的意思,科普可以而且应该借助于热点话题,其理由在前文已经有所涉及,关键在于这种“蹭”必须“蹭”出关联,从热点话题中找到科学的切入口,不可强蹭。

  因为对于公众来说,他们对一些内容的关注也是有时间窗口的,而过了特定的窗口,他们的注意力可能会发生转移,因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科普的时机的重要性。

  实际上,对于各个领域的科普工作者来说,热点话题有时候也是可以自行生产的,这其实涉及了传播学上的议程设置的问题。比如,各个领域一定有很多的纪念日,知名人物的诞辰日期,某项重大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日期等等,比如每年春季的花粉过敏,每年3月14日的π日,这些(历史上的今天)都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时间节点,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热点话题。当然这些话题还是需要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着眼于公众的特定需求以及所关心的特定问题,用与公众相关的场景讲好科学的故事,毕竟走心的不是文案,而是与己相关的场景。

  之所以要强调热点话题的科普,是因为借助于热度,科普也可以收获关注,公众之所以会关注,一定是因为科普引发了他们的共情,而因为共情,所以共鸣;因为共鸣,所以分享;因为分享,所以共振,进而推动科普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大鹏,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建德:“以花为媒” 打造春日消费新场景

  • 乌鲁木齐社区文化丰富居民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2025-03-25 04:05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2025-03-25 04:05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2025-03-25 04:05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