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来源:光明网2025-06-08 12:00

  是什么,让曾经的“海中黄金”扇贝,如今成了烧烤界的“顶流”、餐桌上的常客?而又是谁,让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扇贝养殖世界冠军”?光明网直播团队走进“沙滩边”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带您一探究竟!

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点击图片或扫码回看直播

  6月8日第十七个“世界海洋日”之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列活动来到位于山东青岛的海洋所,邀请张福绥院士的首位博士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国范做客直播间。通过镜头带领观众探寻科学家们如何让紫菜、扇贝、生蚝等海产品“游”上百姓餐桌,并以赤子之心守护蓝色国土。

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国范做客直播间

  蓝色奠基史:从“童鱼”到海流奥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这座历经75年岁月的科研殿堂,见证了中国海洋科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辉煌历程。

  直播中,张国范带领记者追溯海洋研究所的发展脉络。

  张国范介绍道,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童第周作为首任所长,奠定了生物发育学研究的基石,其克隆鱼成果“童鱼”在学术界声名远扬。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将藻类分类学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产业,掀起了海带养殖为代表的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毛汉礼在物理海洋学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揭示了海流与环境的复杂关联,为后续的养殖研究筑牢了坚实根基。

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产业奠基人

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张国范向记者讲解紫菜的工厂化养殖

  在海洋所所史馆展厅,我们看到了棉兰老潜流研究相关成果。棉兰老潜流位于菲律宾附近海域,其海域环境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与农业生产影响深远。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胡敦欣院士团队牵头,王凡研究员等接力研究,通过深海监测数据揭示海陆联系,研究成果对国家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张国范向记者讲述棉兰老潜流研究历程

  贝类产业奇迹:从26个扇贝到百亿蓝海经济

  在亚洲规模最大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内,张国范以贝壳为切入点,讲述贝类科研故事。

  中国贝类学开创者张玺开启贝类人工育苗先河,其研究的栉孔扇贝至今仍是重要的养殖品种。

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张国范向记者讲解栉孔扇贝养殖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贝类养殖专家张福绥师承张玺先生,其贡献极为突出。他曾三次前往美国引进海湾扇贝,培育出的产业价值高达数十亿元,扇贝的滤水率相较于长牡蛎高出77.5%,在固碳与生态净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达成了经济与生态双重价值的提升。

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张福绥院士引进的海湾扇贝

  作为张福绥院士首位博士生,张国范同样成果斐然,其主导研究的“大连1号”鲍鱼,借助杂交技术显著提升耐高温性,使养殖区域从山东、辽宁拓展至福建,产量从不足百吨飙升至20余万吨,让曾经昂贵的“海产八珍之首”走入普通民众家庭,推动该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张国范研究的皱纹盘鲍

  此外,张国范带领团队实现魁蚶人工育苗的技术突破,催生出年产值超 12 亿元的产业,也推动中国牡蛎养殖标准的制定,助力“乳山牡蛎”等品牌的兴起,年产值逾500亿元,同时在“蓝碳”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海洋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力量。

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张国范研究的魁蚶

  科学家精神:从“顶天立地”到“七字坚守”

  张国范强调,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为“顶天立地”,既要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亦要服务于民生与生态。

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所训

  直播中,张国范以“做人、做事、做学问”七个字概括了恩师张福绥院士的精神内核,阐述了张福绥院士在科研挫折面前的担当,对团队的鼓舞,以及其对待学问的谦逊和求知若渴的态度,这些都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展现。

世界海洋日|直播探访“沙滩边”的研究所,聆听科学家与蓝色国土的故事

  张国范在海边向记者讲述科学家故事

  本次直播活动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光明网主办,山东省科协、青岛市科协、青岛海洋科技馆等支持,在光明网视频号、光明网微博、海报新闻客户端、齐鲁壹点客户端等平台同步直播,引发网友热烈反响。(光明网记者 林佳欣 实习生 李鑫怡)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